先說結論,不難看,但也不算好看。第一部我特地去IMAX二刷,但第二部我不會再買第一次票,甚至不會推薦給别人。

說一下個人觀感。

第一,叙事節奏不吸引人。全篇我隻記得鄧婵玉捉拿姬發,剩下的副線基本沒太大印象了,看完之後我連劇情順序都不一定記得起來。前半部分沒有任何高潮點,叙事完全是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好幾次我都想問“這是在講什麼”。申公豹回金鳌島、姜子牙指揮作戰、聞仲出場,等等,非常不連貫。

第二,人物塑造不夠豐滿。纣王和妲己的出場屈指可數,除了表現纣王童年心魔、妲己妖力喪失以外,對劇情沒有太大的推動作用。按理來說,魔家四将的“巨人”形象足夠吸睛,但在正片也沒有太多兩眼表現。

第三,場面不夠恢宏,特效不夠精彩。這是我最不滿的地方。第一部多精彩,雖然一刷的時候有點臉盲認不清人,但大場面夠啊,能唬住人啊,我來影院不就是為了看大場面的嘛。朝歌風雲裡很多名場面,蘇全孝自盡,質子獻舞,哪吒楊戬龍德殿逃脫,姬發和姜子牙互換衣服演調虎離山計,饕餮追逐,刺殺纣王,殷郊斬首,每一個場景都能給人留下印象。結果第二部倒好,不僅劇情平平無奇,畫面也不夠精美。或許是珠玉在前,追光版魔家四将出戰的場面非常精美,四大天王各有元神,琉璃質感而不是橡膠感,烽火琵琶彈奏的時候配上節奏感強烈的BGM,混元傘張開時也配有不同顔色的光,可謂是“流光溢彩”。然而,封神版魔家四将的武器非常生硬,沒有什麼色彩方面的特效,暗啞無光,沒有任何看點,我不止一次在想,“就這”?

殷郊的法相也是無話可說,這麼大一個竈台質感的藍色物體居然放了那麼久,還不如陳牧馳本人出場。“琉璃質感”不是這麼粗糙的,火紅的頭發和藍色的皮膚連接非常生硬,我真的懷疑這真是2025年能看到的特效水平嗎?

第四,背景音樂少,寡淡。我很注重音畫配合,如果一部電影看完之後我腦海沒有留下任何音樂或音樂帶來的印象,那我估計不會給它很高評價。第一部質子策反的時候配上阿雲噶唱的“祭長劍”,令人熱血沸騰;結尾雪龍駒帶姬發回家,晨曦照亮地平線,背景音樂催人淚下。滾動播放制作人員名單時,女聲吟唱“你是光的孩子”,令人回想起姬發坎坷的心路曆程。

主要的不滿之處就這麼多。那為什麼我還願意給三星而不是兩星,畢竟戰火西岐也是有一些可取之處的。

最明顯的要數女将軍鄧婵玉。

武力高強、主體性強、内心強大、權力較高,這樣的女角色我間的并不多。

先說武力高強。她随聞仲征戰北海多年,實戰經驗比姬發多太多。親自擂鼓,“姬發小兒不懂打仗,我教教他”,是對自己實力的絕對自信。絕龍嶺大軍無法前進,鄧婵玉一馬當先追趕姬發,是對自己實力的信任,但也側面體現了她立功心切。

主體性強。和姬發獨處時,他講到纣王的種種暴行,但鄧婵玉當時并不在場,我以為鄧婵玉聽了這些話就要倒戈,但并不是,這隻是她“幫助”西岐的一顆種子罷了。姬發脫下自己的衣服,讓鄧婵玉綁自己回朝歌,鄧婵玉雖照做,但在此之前一棍把他敲暈,最大程度保障自己的安全,不輕信他人。

内心強大。其實,一開始我很好奇鄧婵玉到底如何“反叛”西岐,畢竟封神原著後期直接将鄧婵玉編入西岐,和纣王處于針鋒相對的局面。而這裡,鄧婵玉并不是“明目張膽”歸順西岐,而是在最後關頭“幫助”了西岐。這就要說到她的信條了。在她的心目中,鄧家高于一切,其次才是大商。若是起沖突,大商都要往後靠。所以,當聞仲說要屠城的時候,鄧婵玉慌了,因為鄧九公的信條是“可殺敵,不可殺百姓”,小家和大家起沖突,她選擇的是更為公道的小家。她最後幫助西岐并非是因為和姬發的感情,而是因為“殺百姓”違背了自己的信條。鄧婵玉臨終之前讓姬發唱歌,有女懷春并非重點,有女獨行才是她回憶曾經意氣風發的開端。鄧婵玉戎馬一生,如願戰死沙場,死前還救了西岐百姓,可歌可泣。

權力較高。太鸾作為男性角色,看到鄧婵玉洗澡直接出浴的時候連忙低下頭,完全不敢擡眼,并非是因為害羞,而是因為“看到了不該看的”。你看,在性别之上,權力更為好用。

鄧婵玉的塑造我很喜歡,導演呈現出一個立體的女将軍實屬不易。然而,有人說導演為了捧那爾那茜魔改原劇情,這就令我很矛盾了。網傳的原劇情确實精彩,而成片确實除了鄧婵玉以外沒有太大亮點。那爾那茜值得這個塑造,但導演若是因此把整部電影搞得不倫不類,那就是他的鍋,因為他沒有把“鄧婵玉傳”和“封神第二部”做好平衡。第一部的蘇全孝和崇應彪出場屈指可數,但依然出圈,這是有效塑造,能在有限的時間裡給人留下印象就是成功。所以,隻要導演好好發揮,哪怕減少鄧婵玉的戲份,也不會影響這個角色的出彩程度。

再多說一句,封神三部曲的共同主線是“尋找天下共主”,在第二部裡,姜子牙已經看到殷郊不适合做天下共主的潛質了。殷郊不僅不是“正常人”,練出法相之後還違背了“修仙之人不得殺生”的規定,最後一人前往朝歌,被複仇沖昏頭腦。更重要的是,殷郊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是天下共主。

就這麼多了。第二部不會二刷,但第三部我依然會去看就是了,也算是陪那麼多角色走一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