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條關于“北大碩士去當打飯阿姨”的消息在網上掀起了不小的波瀾,許多家長對此表示難以接受。

在一次采訪中,她透露之前曾在央媒和大企業工作過,不過那些工作都不及在食堂勞動來得快樂。

正當此時,評論區裡卻傳來了“文科無用”的争議聲音。(如此的虎狼之詞,何不食肉糜?)

大家心裡都有疑惑:她畢業了留在學校做打飯的工作,是為了搞自己的賬号嗎?還是說她真心喜歡這種勞動?年輕人就這樣不耐煩了嗎?

(大家才知道年輕人不耐煩了,十年前的年輕人就會肆意妄為,工作不喜歡就離職)

為什麼北大的碩士生,小黃之前還在央媒實習,薪水豐厚的職位不去,偏偏選擇在食堂當“打飯阿姨”呢?

(因為不缺錢,因為曲線就職?)

黃同學的經曆讓這件事的争議更加複雜:他不僅是省級優秀畢業生,還順利保研北大,手裡也握着好幾個大廠的offer,結果偏偏選擇了在食堂一線工作。(興趣大于養家糊口的壓力?)

2025年初,黃女士突如其來地宣布辭去食堂的工作,引發網友們的質疑:之前她可是說得熱愛這個崗位,現在辭職是不是在搞事情?

(傳媒的搞事情,找熱點,起大号?)

在爸媽看來,“沒有編制=沒保障”簡直是個真理。如今社會變化得快,許多工作在家長眼裡就成了“不穩定”的代名詞。

當北大碩士黃女士披上食堂工服,評論區卻充斥着“浪費學曆”“端盤子丢人”這樣的聲音,但事實真是這樣嗎?

這種偏見,其實是從父輩母輩那兒傳下來的刻闆印象。過去,編制不僅是收入的保障,更是社會地位的标志。隻有有了穩定的工作,生活才能過得踏實。(穩定就是趨于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