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并非個人對電影的看法,而是對于幕後花絮裡面導演訪談的個人整理。】

這部電影就是面向它出品後若幹年的觀衆的。它旨在給我們提供一種體驗。觀衆會感覺“就像第一次看世界一樣。”

對有些人來說,這會像是一種環境保護電影,有些人會覺得這是對科技的歌頌,有些人會覺得電影就是一團糟。這取決于不同的觀衆有不同的選擇。它是“旅遊”的目标而非終點。

文本、圖像、音樂等是跨學科藝術形式的基礎。

早年加入的宗教團體對導演産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從中學會了在事物表面挖掘深層次的東西。一種超越語言的靈感狀态。

路易斯·布努埃爾的超現實主義作品對本片導演産生深遠的影響。特别是那部《被遺忘的人們》(Los Olvidados),觀看本片給了導演一種特殊的精神體驗,讓他明白了可以通過電影這種大衆文化将精神狀态轉化為更可塑的形式。

非叙事性的可視化實驗經曆對導演産生重要影響,也影響了他關于本系列的創作。計算機與對私人信息的監視、政府與企業對人們日常生活的控制增強,他意識到很多人飽受非人性化孤獨與暴力的困擾,于是有了Koyaanisqasti(本片)的出現。

導演希望通過本片向大衆展現工業技術對人們以及地球的影響。教育、金融、民族、國家、語言、文化等的結構都存在于“技術”這一宿主之中。科技已經向我們呼吸的空氣一樣無處不在了,所以我們經常忽略它的存在。所以制作本片時的決定是撕裂傳統電影的前期準備(人物性格、情節、故事),隻堆砌背景,把背景融入到本來應該有的前期準備中。電影的視覺内容就是一切:交通作為事件,城市的結構構成是計算機外觀,加速度與人口密度是生活方式的品質的展示。

導演認為包括本片(koyaanisqasti)的三部曲都不應該有名字,以及對于片名的讨論。這三部曲電影的語言是一種反傳統語言的叛逆與嘗試。傳統語言是匮乏的,它已經本足以描述現代社會生活中的很多東西。

觀看本片的觀衆最好不要帶上文化包袱,不要有先入為主的對本片含義的挖掘,而是要從這個沒有(傳統)語言表達獲得一種難以理解的特殊“詞彙”。

這部電影不是“和hippies的合作”,它雖然一樣瘋狂,但這不是一種形式。(所以豆瓣有人認為本片是導演“飛大了”的評論并不恰當)。sqasti本身就是意味着“生活方式”,而koyaani意味着瘋狂的、失去的、瓦解的“動态平衡”。koyaanisqasti一種不平衡的生活方式、一種瘋狂的生活方式、一種需要另一種生活方式的生活方式。

關于本片的配樂,導演注重的不是音樂的氛圍,而是音樂的結構。所以導演構建的不是音樂的結構方式,而是它的情緒表達。導演和幕後的兩位音樂家花費了三年時間來處理配樂。

這是一首關于靈魂的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