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這裡預測《水餃皇後》的票房會爆!三十億起步。它具備大陸爆款電影的所有特征。通俗易懂,勵志催淚,大國情懷,受辱情節,最關鍵的一點是所有的危機都是誤會。總結成一句話:沒有一頓餃子解不開的結。如果不幸被我說中了,那就證明中國觀衆始終還是鐘愛春晚小品。

影片如果從人物傳記的角度看,就是央視八點檔電視劇的水平。臧健和這個角色以及她的兩個女兒,幾乎就像這類苦情戲的标準模版。每一個表情,每一句台詞,都是那麼的标準,那麼刻闆。

奇怪的的是,你會發現臧健和身邊的那些普通的香港市民以及那些已經消失的香港景觀卻異常的鮮活和精彩! 看得出導演在這方面投入的熱情比主線故事也大得多!

這就是導演夾帶的私貨!表面上是拍一個大陸女性在香港的創業史。其實導演真正在意的是他心中那個逝去的香港。尤其是臧健和第一次租房和擺攤的那兩場戲精彩極了!

先說租房那場戲,導演通過鏡頭的平移,聲音的設計,使一個七十年代香港的“七十二家房客”式的鄰裡關系展現的鮮活極了!生命力和人情味簡直溢出屏幕!

灣仔碼頭擺攤的戲同樣令人十分難忘,那是這十年我看過的最具煙火氣的香港景觀。同時又把香港人如打不死小強般頑強的生命力展現的淋漓盡緻!那裡的商販、學生、上班族、美食家、警察、古惑仔組成的香港街頭文化更加活靈活現!
看着屏幕中灣仔碼頭熱氣騰騰的流動小攤,我不免聯想到我們今天的處境。當年下崗潮之後多少人也是靠着路邊攤支撐一家人的生活,不乏一些人漸漸發展成了成功的企業家。今天我們再次面對這樣的困局,但我們的城市還能不能如電影中那樣,寬容的對待這些走投無路的人?城市管理者能不能如片中的華哥一樣槍口擡高一寸,為底層讨生活人的留下那麼一點點的生存空間。

說回正片。如果說電影前半段還可以感受昔日香港的煙火氣,後半段就真的隻是乏味的流水賬了。但看到這裡我一直念念不忘的卻是那些曾經幫助過臧健和香港人都怎麼樣了。影片也算沒有忘記他們,也草草都有交代,糖水伯、紅姐、金先生、絲露、辣哒哥等等,他們的命運也是香港的命運。

他們與臧姑娘的關系,香港與祖國的互動難道不是同構的嗎!

故事裡一群善良的香港人,幫助成就了一個大陸來的人。

電影的拍攝現場,是一群香港的老演員,在為一個大陸明星演配角。

而改革開放是香港作為橋頭堡,成就了我們十四年的輝煌。

而到頭來呢?往下我不敢說了。我隻能祝願他們和他們的城市有朝一日可以東山再起,再創輝煌!看看這麼多的香港電影,試問中國還有哪個城市有這麼故事可講我相信隻要扼在他們脖子上的打手肯放松一些,她仍然是東方之珠,仍然是亞洲乃至世界最具活力的華人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