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是少有的逗得我在影院放肆大笑,笑後又回味無窮、思緒翻滾的喜劇。

當我回家興沖沖的打開豆瓣看影評時,卻失望的看到不少“上綱上線”的言論說兒子行為沒有被嚴肅批評糾正,父親三觀不正等批評,可能是他們看的荒誕黑色諷刺現實的電影太少。現在更多作品都是鋪面而來直抒胸臆的偉光正,而不是多元化的戲谑的表達。

所以我給這部以我的以往尺度看隻值4分的電影打出了5分,想憑微薄之力為它鼓勁打氣!

這部電影既對文學界出版界,又對窮酸文人肆意的調侃諷刺,一時讓人難以分清,到底是這個名利浸染的社會的錯,還是馬寅初汲汲于名利的錯。

作為一個從文學中獲得樂趣又躍躍欲試的愛好者,在觀影的過程中,一直在糾結另一個問題是:到底馬寅波寫的是好還是不好?

如果他寫的好的話,為什麼十年投稿各大出版社都被退回?

如果他寫得不好,為什麼他兒子署名後的書獲得大賣,并獲了獎?

難道就是因為同樣的文字,憑他兒子的年齡經曆能寫出來,就能證明他兒子的才華橫溢,值得追捧?

同樣的文字,會因為寫作人的不同身份而給讀者帶來不一樣的閱讀體現麼?并不能。我讀很多作家的書時有些并不了解作家的背景身世,更不想讓作家本身幹擾我的閱讀體驗。

我讀書不會因為作者是小學生,是農民工,是三陪女而降低對内容的要求。反而會可能因為作者是知名作家的光環,預期太高而落差很大。

但市場上的書太多了,作者的獨特身份會像相親對象出色的外貌,吸引你在相親網站上匆匆劃過的幾百個頭像中點進去看詳情。如果裡面的内容不行,你還是會毫不留戀的退出。畢竟外貌出色的照片,在現在社會也不稀有了。

所以兒子的身份隻是敲門磚,馬寅初寫的内容還是經得起推敲的。

但從出版社的态度看,審稿人确實對馬寅初的文字在讀之後毫無興趣,沒有流露出一秒大腦被亮點的表情,難道是審稿的審美代表不了大衆審美?如果是這樣,這家出版社早就該倒閉了。所以,出版人的審美早就應該被市場教育了。

這些奇特的思考無意中在我心裡留下一個最深的謎。

一個人向往成功沒有錯,那一個普通人的成功到底是靠什麼?難道就是充滿玄學意味的“機遇”。

最後,我不得不對演員的演技稱贊一番。主演多是老戲骨而非一水的小品相聲出身的喜劇演員。他們平時植根于觀衆心裡的都是正劇裡的形象,想逗笑觀衆,比那些一看就想笑的喜劇演員難度高了不少。

但他們真實真誠的演繹自己的角色,沒有谄媚瘙癢,沒有一絲尴尬氣息飄入影院,在劇情的推動下顯得恰如其分的好笑。

不禁要感歎,真的,好的演員什麼類型的戲都可以演得好。于和偉老師幾次表演都令人印象深刻,礙于面子的抖小聰明化解危機,志得意滿的在電腦前演奏樂曲般的打字,捂着良心故作鎮定的瞞天過海,自揭真相又百口莫辨的瘋狂。很難想象換一個人,能否還能演得如此“一分不多,一分不少”,讓人又氣又笑又憐又歎。

希望之後能看到更多這種深刻諷刺,演技精湛,笑中帶歎,經典有趣的喜劇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