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還有書籍》每一季都是滿分的存在💯。第三季播了兩集,比前兩季文學展示性的東西少一點點,社會觀察批判性思維的東西多了一點。導演沒有刻意營銷式地提及女性主義,而是用她的專業性款款而談當代女性茁茁而生的文學故事。

第一集是記錄盲人文學。

小學的時候班主任讓我們用紅領巾蒙着眼睛體驗了一次午飯,摸着冰涼的牆壁和樓梯扶手走到食堂,把餐盤格子裡的飯吃幹淨,全然不知格子以外溢出的菜有多少。當時的體驗由于短暫,所以是新奇大于艱辛,倘若永遠迷失在漫長的黑夜裡,不知自己會多絕望。

也讓我想起23年坂本龍一去世的時候,在北京798看過一個視障主題公益藝術展叫《做你世界的光》。那是我第一次觸摸盲文書籍,第一次親手戳盲文,也是第一次聽盲人電影。小時候讀的第一本課外書《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有了具象的浮現,前幾年看的《推拿》也有了更深刻的體會。當時我隻戳了幾個字就已經覺得很累了,而盲人校對員應聘的時候居然要在短時間内戳出一篇文章,我都想象不到那有多難。

盲人校對是很枯燥的工作,讀書而無法閱讀書,注意力在文字标點上,就無法感受文學。所以工作永遠隻能是工作。但同時這份工作又有着極偉大的意義,這群人,這家盲文出版社,在這個傳統紙媒日漸衰落的時代裡,逆流堅守着崇高的理想主義。

盲童說,我們沒有書讀,以一種近乎趨于習慣和妥協的語氣,讓我感覺很無力。如果他們自己先把自己歸為邊緣人,接受了命運的不公,我們又将如何幫助他們接近普通人的生活呢。

同樣有着視障經曆的館長和他的大學同學一起出資舉辦盲童夏令營,一群人小心翼翼地走過崎岖,再摸着石頭點燃後人的微光。星星之火,何以不燎原。


第二集是三位女性作家。

實話說我完全沒有讀過她們的書,除了範雨素是我高中時期的作文素材以外,另兩位對我而言是全然陌生的。但是她們的經曆都非常複雜,可以說她們的人生本身就像一部小說。

很偶爾的時候,我也會有這種想法,覺得自己像是一個小說裡的角色,很荒誕地落入唯心主義哈哈。反觀人的一生,生老病死的大框架下,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複雜故事,每個人都是一部小說。我們在閱讀别人的同時,也是在閱讀自己,隻不過我們無法通過别人的故事情節發展來預料自己下一頁的文字走向。我們的書就像薛定谔的貓,打開了才能看到結果,不過幸運的是,我們命運的筆杆緊緊掌握在自己手裡。

“我知道我一生的命運不好,但我依然要面對自己的命運呀,生命就是要努力向上生長的呀。”範雨素說,“人生苦短,就是要使勁折騰。”

她就像是那種深深沉溺在文學世界裡的純粹的理想主義者,充滿希望和生命力,不管生活帶給她多少苦難和困頓,但是沒關系,我們還有書籍。

我很感動,她的能量激起了我恍如死水的心中的漣漪。

其實我是一個有點悲觀的人,我也知道自己一點都不積極主動,這樣不太好,但我還是經常感覺累累的沒有力氣去跟命運抗争。殊不知命運對我也沒有那麼多不公吧,相比之下,雖然我沒有那麼健康,但至少我也沒死沒失去什麼必要的東西。

我還是可以給自己一些passion的,至少我還在堅持寫日記記錄我糟糕的情緒和内心的掙紮,至少我也沒有放棄閱讀。雖然有時偷懶,讀得很慢。但也至少還有紀錄片啊,紀錄片就是書籍具象化,從文字到視聽的轉換,也是我偷懶的方式。

謝謝挪挪導演,謝謝《但是還有書籍》,謝謝小河傳媒,要一直做下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