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賢象征着人類作為文明,以群體挑戰深淵所必須具備的三種特質:

瓦茲強是引路人,堅定着目标,為了前進能抛棄踐踏一切;

維可類似聯系衆人羁絆的仁者,給予成員共情與情感支持;

貝拉弗是個反思性的絕對高尚化身,在新生秩序奠基時能給予其合法性的道德權威。

而三賢回到深淵後發生的轉變,才是形成了“文明”的關鍵——瓦茲強的掠奪性,維可的忏悔和貝拉弗永恒的痛苦;

生骸村将“價值”的定義如貨币那般實質化表達出來,用肢體換取生存,諷刺人類為了存在意義而自我物化;

村民們不斷吃掉孩子,卻将産子者伊爾缪依奉為”母親”,合理化自身罪行,暗喻了殖民叙事與曆史修正主義的扭曲;

法布塔(孩子)與母親(伊爾缪依)的依偎,對于回歸母體的向往(深淵神似個巨大的母體生殖器,生骸村的入口也是伊爾缪依的生殖口),就是法布塔的最初生命理由:複仇。深淵就是欲望與死亡本能的具象化,探窟即為向着生命源頭的回歸;

“一切都在鄉愁中結束了,我現在能做到的,隻有不忘記你而已。”
探險、尋找黃金鄉的無法回頭殖民行動,被舊世界驅逐的新世界的建立,即接受深淵作為生命本源——所有探窟者的終點皆為虛無,鄉愁/黃金鄉隻是漂泊者的殘酷集體幻覺。

維可(與伊爾缪依)的悲劇,映射着殖民者的文化根性喪失:她既否定原生世界的殘酷(養父的虐待),又無法認同新世界的罪惡(生骸村的暴行),她仍保持人形态的存在就是伊爾缪依的寬容,象征着道德與愛對她靈魂的永恒诘問。

本季的兩大内核,一個是鄉愁,一個是價值。鄉愁的本質實則就是無家可歸的永恒流浪,并呼應着村民用肢體交換價值的規則——所有“歸屬感”皆需以自我割裂為代價。當“回歸”成為執念時,人必将墜入比深淵更深的絕望。

村民靠吞噬法布塔的兄姊(伊爾缪依所生)而苟活,卻最終為了贖罪獻身給法布塔吞噬,完成了從“施害者”到“祭品”的身份反轉;

耶稣在最後晚餐中分餅與酒,稱“這是我的身體和血,為你們舍的”(信徒通過象征性分食與基督合一,獲得救贖),生骸村村民自願化為能量被法布塔吸收,類似信徒借聖餐與神合一,雖是生骸卻重燃了理性光輝,指向了犧牲的救贖性。

受害者的怨念之子(法普妲)通過施害者(村民)的贖罪性獻祭,将自身宿命的意義,複仇,轉化為了守護,并形成了道德悖論,與“我為何而生”的存在困境。

人類對真理的追逐,終将暴露其自身作為深淵容器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