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對我的震撼是360度全方位無死角的,甚至是超維的。
為什麼電影要用多元宇宙?趕個時髦嗎?其實,這涉及到一個因為電影太深刻而很容易被忽略的切入線:那就是讓我們相對傳統和保守的祖父母輩,那些認為嫁給别的城市的人都是不孝的老一代,認可“同性婚姻”的難度,不亞于我們這一代接受“多元宇宙”存在、還能互相交流的難度。所以,這就構成了電影的第一層看點。
但電影沒停止于此,這種極其被割裂的感覺也是我們日常常有的幻覺,上班時是一個世界,回家是另一個世界,換一圈朋友就是個别的世界,打開新聞、朋友圈都是都是不同的世界。哪怕在電影裡抛去一切超現實設定,就看最開始的那幾分鐘,一個上要照顧公公,中要忙着打裡洗衣店裡的生意,下要接受女兒交了女朋友的現實;還要一邊應付稅務局的刁難,一邊發現把她帶來美國的老公要和她離婚;再外加晚上還要宴請整個社區參加中國新年慶祝,并且在party上還要把她女兒和其女朋友關系想辦法介紹給公公讓他接受……這些事情光列出來就足夠分裂和頭大的了。
但是電影一把推開這些瑣事,直接把問題推到極緻,推到存在主義最熱衷的範疇裡——如果我們經曆過一切的一切,我們知曉了所有可能的存在方式那到底什麼是有意義的呢?什麼又是「意義」呢?
薩特的《存在與虛無》裡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就是:人是絕對自由的,因為不是人選擇了「自由」,而是「自由」選擇了人。你做所有事情的選擇都是自由的,不要用傳統、道德和什麼别的借口來「自欺」,一切都要你自己做抉擇,自己去面對後果。即是有人拿槍頂着你的腦袋,你也可以自由地選擇是眨一下眼睛還是死死地盯着對面;甚至你能“注意到”别人“拿槍頂着你腦袋”這件事,本身就是你“自由選擇”的結果。而這種「自由」直接導向的就是「虛無」,因為在人做選擇之前,這個世界都處于「待發現」的狀态,也就是「虛無」态。電影就很好地描繪了這一點——能自由存在與所有宇宙的女兒就對cop說過——你說的can’t 是你don’t allow it here,而不是它真的cannot存在在這兒。是啊,既然什麼都可能,什麼都沒有任何特殊性,那什麼又有重要或不可少呢?什麼又有意義呢?
到此,整個everything包括大半everywhere的部分都是光怪陸離地展現出了這個虛無的狀态,這是電影語言對哲學命題非常好的一次诠釋。但所有作品都不能隻給問題不給答案,這部電影也嘗試着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而且是一個隻有東方文化背景的人才能最深切感受到的答案:和别人的關系。
這個答案開始于女主人公對自己女兒的一句話:“don’t call me Evelyn,I’m your mom!”是的,「我」生了「你」,我是你的母親,這是我倆在人生間擺脫不了的相對位置,這就是你我存在的意義。
注意,這個關系不是關系的名份,而是關系的實質(不然回到儒家的三綱五常電影也過不了好萊塢的審);和什麼樣的人建立了什麼樣的關系(名分)都沒關系,重要的是你要和别的存在建立關系,可以是母女,可以是夫妻,甚至是最讨厭的在别的世界裡會幻化成大魔王信徒的稅務局官員。
建立類似于馬丁布伯筆下「我」與「你」的關系,在這段關系裡感受彼此,感受愛,感受溫暖,這就是我們能在這個世界尋得的全部意義。一個人如果永遠隻是一個觀測者,一個把全世界對象化目的化,同時也被全世界工具化目标化的存在的話,那這個世界可能真的是沒有意義,還不如一個甜甜圈呢。隻有在「我與你」的關系裡被看見,被真實地彼此感知為兩個互為完整的人,互相诠釋互相依賴甚至被互相不可言說、不可拆解的「愛」着對方,那才是人生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地方。至少,這是我在這部電影裡讀出的答案。
所以,我們在世間的位置,不要讓那些過客和嘈雜的聲音來定義;去和你身邊的人,去和你最親近的一些人,去和你生命中真正重要的存在,建立更深的關系吧!去發自内心的愛他們,也感受他們的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