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催生劇”的标簽被輕易貼上《四喜》,我看到的卻是一幅被忽視的女性生存圖鑒。
這部劇的表象确實容易引發誤讀——四位女性,四種與生育相關的選擇。然而,真正細品的觀衆會發現,它并非在頌揚生育,而是在解剖選擇背後的代價。
若真為催生,劇情大可營造溫馨美好的生育畫卷。但《四喜》偏不。它執意要将生育背後的經濟壓力、家庭矛盾、健康風險一一攤開,任觀衆審視。
袁碧晨的故事線,展現的是愛情與現實碰撞的殘酷。月薪四千、買不起房、婆家壓彩禮——這些細節構成了一幅再現實不過的年輕人生存圖景。它不是在鼓勵步入這樣的婚姻,而是在發問:當浪漫遇上現實,你準備好了嗎?
馮美奇的情節中,醫生的那句質問猶如當頭棒喝:“一個避孕套就能解決的事情,為什麼非要等到做手術來解決?”這絕非鼓勵冒險懷孕,而是最直白的責任教育。
更不用說劇中那些發人深省的對話。當喻靜香因取環大出血,嶽秀娥的那番話道出了女性身體承受的重擔:“女的是麻煩,隻要沾到你們男人都麻煩!……你們男人當爹當的多容易啊,女人呢?每次都過鬼門關。”
這樣的台詞,怎可能是催生劇的注腳?
《四喜》的深刻在于,它不替女性做選擇,而是将每種選擇背後的代價清楚地擺在面前:
· 選擇生育,你要面對的是什麼?
· 選擇不生育,你又需要承擔什麼?
· 在每一個看似個人的決定背後,隐藏着怎樣的社會結構和性别困境?
它像一面鏡子,照出了當代女性在傳統與現代夾縫中的真實處境。每個女性角色都在用自己的經曆訴說:無論你如何選擇,都要看清其中的艱難險阻,都要為自己準備好退路和保障。
或許,《四喜》最大的價值,不在于它給出了什麼答案,而在于它提出了值得每個現代人思考的問題。當我們能夠抛開成見,真正走進這部劇的内核,就會發現它遠非簡單的“催生”或“反催生”可以概括。
它是一曲關于選擇的複雜交響,每個音符都在訴說着:了解真相,做好準備,然後——勇敢地決定你的人生。
催生?女性生存現狀圖鑒?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