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看電影前這個名字非常好的吸引了我,非常喜歡這個表達。

但是電影看到一半 我才理解,原來這篇講的中心并非婚姻故事,而是悅納自我。瞬間感覺有點無感呀,雖然這樣論調的文藝作品不常見,但我總覺得在看一篇心理公衆号長文。而且太多大段的對話了,我第一次感覺在看一個訪談節目,畫面上的戲劇沖突情節蠻少的,甚至有點難以讓我專注,很多對話左耳進右耳出。

誠然女主有問題,女主不夠聰明,害怕失去的東西要使出全部力氣抓住的時候你已經輸了。但四個孩子怎麼看都交不出完美答卷吧。

整理好自己再出發也是我和朋友們分析情感問題時總會提到的一句話,這也是這部電影沒有給我新意的重要原因。但有了新的感悟,要把我害怕失去你,轉變成我想要。

最喜歡的橋段就是女兒的擁抱,養一個女兒太好了,僅僅是一句帶着哭腔的媽媽,母女倆自會理解對方想表達的事情,不僅讓我想起還有明天呀,世界上能理解媽媽的隻有女兒/(ㄒo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