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号在朋友推薦下去看了易中天老師做編劇監制的《三國的星空》。
三國這段曆史是我很不喜歡的一段中國史之一,高中曆史課不喜歡,大學上專業課也不喜歡,即使是經常玩三國殺也提不起這段曆史的興趣。耳熟能詳的文學作品《三國演義》中,大部分的正面形象給了蜀吳,曹操的雄才大略也被後人用“奸雄”二字概括。我當然知道看待曆史本身不能用文學的視角去觀察,奈何《三國演義》的影響力太大太深。
我會感動于“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托付不效。”的明君良臣的千古佳話,也會感歎“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開闊胸襟。
曆史是曆史,但是曆史永遠是個任人打扮的小朋友,大學的時候讀過宋石男的《人人都是自己的曆史學家》這本書,即使如此,書中描寫的也是宋石男眼中的曆史,你我都可以可以表達自己眼中的曆史,易中天老師隻不過是讓更多的人從另一面再去看這段曆史罷了。古今中外,屁股決定嘴巴的定論從未改變,史官著就得二十四史也像梁啟超說的一樣,永遠是帝王将相的家譜,如果能在閱讀、觀察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一套曆史體系那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了。
回到電影,影片的結尾,小孩問老者,“師傅,曹操變了嗎?”是最打動我的,變的從來不是曆史事實本身,隻是你我的視角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