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黑暗騎士三部曲》後,似乎再沒有令人滿意的蝙蝠俠電影了。本·阿弗萊克版蝙蝠俠雖然十分符合原著,但奈何劇本實在不給力,12年後對這一英雄人物最深的印象就是那部爛得令人發指(主要是我)的BVS。看完《新蝙蝠俠》懊惱羅伯特居然不能下海了的同時,内心對蝙蝠俠這一角色終于又燃起了希望。在這裡,讓我們一起說:
謝謝《新蝙蝠俠》!
首先,被最多人提起的改變就是:這版蝙蝠俠“接地氣”了。是的,不同于貝爾版的蝙蝠俠,這一版更突顯了他為“人”的心路曆程。在影片最開始,韋恩成為蝙蝠俠的目的隻有一個——複仇。他的出現不是為了維持正義、打擊犯罪,而僅僅是作為“複仇使者”和“上等人”存在的。這也是為什麼他并沒有向以往的蝙蝠俠那樣體現出對人的關懷,在警察局看見與自己有着同樣遭遇的小男孩時他隻是駐足,而無任何實質性舉動;在懷疑貓女為了生存出賣自尊和肉體時,他的第一反應是厭惡與不恥,而不是同情與理解。他與人群是存在隔閡的,無法發自心底地去體會哥譚的那份罪惡、掙紮、腐敗和艱苦。所以一直以來,他并不受人看好,除了戈登以外,基本上沒什麼支持者。大多數人隻是害怕他的存在而已,因此,在那段時間裡,哥譚市的犯罪有增無減,“蝙蝠俠”這一符号的出現沒有起到任何打擊的作用。
而在徹查謎語人案的過程中,初始設定懵懂、内心充滿恨意的蝙蝠俠不斷成長,在揪出幕後主使時他也清楚認識到了被複仇火焰吞滅是什麼樣的後果。在斷案過程中,他從冷眼看待哥譚與哥譚人民,到真正做到去靠近并慢慢理解他們,願意付出自己的生命從高台跳入水中,以自己的身軀為身處黑暗的人們照亮前進的道路;從電影開頭對小男孩的漠然注視,到最後主動牽起小男孩的手帶他一起探索出路,他才終于使自己融入到這座城市中,完成了自我的成長與救贖。
在哥譚深陷危機時,那些深知黑暗卻無畏向前的人們顯現出了他們對這座城市的熱愛與眷戀,展現出了這座城市仍充滿着無限希望,同時也鼓舞了蝙蝠俠。這也是哥譚市的成長與救贖。
再來說蝙蝠俠的反面:謎語人。謎語人和蝙蝠俠都是自小失去雙親的孤兒、都帶着複仇與恨意而活,就這一背景而言,他們有點兒像同一硬币的兩面,隻是在歧途邊緣,蝙蝠俠被及時地拯救回來了而已。單從成長曆程而言,蝙蝠俠的身邊縱然有許多利欲熏心的人,但也有像阿爾弗雷德那樣不斷引導他向上的人;而反觀謎語人,作為在社會底層裡為生存苦苦掙紮着的他,也許身邊也會有引他向上的人,但他所接觸到的惡意與傷害遠超于此。在這樣的環境下,更容易滋長恨意,更容易走極端。
在本部影片中,謎語人的真實身份與以往超英中的反派不同,他沒有“鈔能力”,也毫無“超能力”,隻是一個普通的會計師。從這一設定出發,他的出現已跳脫出一個普通反派的設定,而是哥譚市每個“下等人”的真實寫照。他的恨意也更為“人性”,體現的是在哥譚這一富人貪贓枉法、剝削人民以供自己逍遙快活,而底層人無論怎樣摸爬滾打也隻能勉強解決溫飽問題的城市中他們這一類人的生活。因此,觀衆可以清楚地體會到謎語人的作案動機、體會到哥譚市的黑暗,也更能體會到蝙蝠俠存在的意義。
“若邪惡無體悟,則正義無意義”。唯有深知這份邪惡的緣由與可怖,仍勇往直前化解仇怨,才更顯得正義的偉大與來之不易。正是那樣一群願以一人之獻身,保衆人之平安,豁出“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之魄力的人們,才照亮了充滿鬼氣的哥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