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金雞獎獲獎名單公布後,很多人為《出走的決心》抱不平,覺得這麼好的女性題材電影,詠梅老師這麼厲害的演技,沒有獲獎真的很可惜。我也陷在這種情緒裡,甚至有些義憤填膺,覺得論起女性反抗父權家庭的束縛,還有什麼比電影中的李紅那一腳油門更加暢快的?直到我看到了另一部金雞獎的獲獎影片,才蓦然醒悟,原來表達反抗,還有這樣一種相反的方式。
這部電影就是今年金雞獎的最佳外語片,來自意大利的《還有明天》。影片講述了1946年二戰後的意大利,女性地位依舊低下。底層女性迪莉娅每日在丈夫的暴虐下和生活瑣碎中艱難生存。面對令人窒息的生活現狀,她默默地隐忍着,卻在意外收到一封神秘信件後,暗中策劃了一場出逃。當我們以為,她的出逃或許是同初戀私奔,又或者是想要一份夢想中的自由,答案揭曉了,她收到的其實是一張政府的選民卡,而她的出逃隻是為了參與這場首次有女性參與的政治選舉。
這樣的反轉結局,頗有些驚天地泣鬼神的意味,瞬間便拉高了電影的格調。如果女主隻是逃走,那麼不過是又一個“娜拉走後怎麼辦”的故事。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女主很難找到更好的容身之地,從影片中可以看出,在當時的意大利,不管來自貧窮或富有家庭,獨立生活或依附家庭的女性,都生活在男權的鉗制下,是不配有思想的東西。在這種情形下,選擇和懦弱的初戀私奔,隻會落入又一個陷阱。若是強行編排女主逃離丈夫魔爪的情節,則完全淪為了讨好觀衆的爽片。真正的好電影并非是讨好觀衆,而是要引起觀衆的思考。
在《出走的決心》結尾,李紅的自駕上路讓人大呼過瘾,似乎女人們終于獲得了想要的光明與自由。然而鏡頭一轉,她的女兒依舊生活在陰暗的家庭裡,被家庭瑣事磨損得黯淡無神。母親抛下的責任,最終還是由女兒扛起,母親與女兒,總有一個會犧牲,而家庭中的男性角色,依舊在美美地隐身。
也許是看透了這一點,《還有明天》的女主放棄了虛無缥缈的出逃,而是選擇行使自己神聖的投票權。她明白,任何權益的争取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個人的逃走并不能解決社會的任何問題,但是千萬個女性一起争取一定可以。
你看,在她的努力與抗争下,她不是成功投出了自己屬于女性的選票嗎?而她存給女兒的錢,也不用再當作嫁給渣男的嫁妝,而是可以成為女兒的學費了。一切都在慢慢地好起來,哪怕暫時還是要回歸家庭,還是無法徹底改變生活現狀,但是,“還有明天”嘛,或許明天,她們便可以投票争取離婚權、工作權……以及無窮無盡的權利。
還有明天,走着瞧吧,總有一天所有該有的都會有的。這個積極向上的标題,讓人充滿了改變世界的動力。或許出走讓人一時爽,但是敢于回頭和所有不公平叫闆,才是真的有勇氣,有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