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朋友說,這部影視劇總共七集,每集都以事件中一位當事人的視角來講述,跟《羅生門》又不一樣,《羅生門》是三個不同的視角講述的同一個時間段發生的同樣一件事情,《假面女郎》這個不同,有個很厲害的叙事設計,就是在不同的視角講述下,時間線是不斷的往前推進的,事件也在不斷的往前推進,我就在想,這樣亂七八糟的搞法怎麼可以把事情說清楚呀,懷着好奇看完了這部劇,不得不拍手稱奇。
圍繞這部劇的主題是媽媽們的複仇與救贖,而且想複仇和救贖的媽媽在子女遭受了死亡和死亡威脅後都信仰了宗教,一方說上帝指引她要複仇,要讓對方也嘗到失去子女的痛苦,一方信仰上帝了得解脫後要救自己的女兒。雙方的沖突讓我想起杜素娟老師在《歐美文學簡史》裡提到的古典主義文學裡對理性力量的推崇,即這個沖突不是“應該”與“不應該”之間的沖突,而是“應該”與“應該”的沖突,當“應該”與“不應該”沖突時,考驗的是主人公的正義原則,當“應該”與“應該”發生沖突的時候,考驗的卻是主體的理性原則,毫無疑問這部影視劇很好的展現各個角色内心的掙紮和選擇。
《假面女郎》最後的結局是悲劇性的,通過營造悲劇的人生結局,思考人生、人性和人的行為,反思悲劇的根源,這部劇每一集都關注和讨論了時下社會的一些問題,但可能為了還是讓世界有點希望,陷入了上一代的恩怨的人都死了,再也沒有了互相之間的複仇,活着的下一代因為受到了情感的召喚,開始正常的過上了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