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天國王朝》已有月餘,對這部片子還是欲罷不能。我不如專業的友鄰見多識廣,但總覺得這片子很獨特。它是唯美的,如圖畫一般,但又是三種圖:畫面,類似《瑪戈皇後》的精緻,但絕不僅如此;如古典畫作一般,極為豐富,甚至以導演版的時長而論都是濃縮的;如長幅畫卷一般,徐徐打開,這也是現在性急的片子所不做的:很多電影太急于把事情交代清楚,好像不這樣就無法帶動觀衆,但《天》經常隻用伏筆,這其實是更好的帶入,因為讓觀者發揮了自己的認識能力。

我隻想說一下這其中第二點,即古典畫作感:有的鏡頭不長,但信息極為密集,僅以間奏之後《薩拉丁行營》一段說明一下吧。這時,阿拉伯世界的領袖薩拉丁剛與耶路撒冷王議和,但薩拉丁聯盟中有一族不滿于談和,趕來營中勸戰。這一段便是薩拉丁的對應。以下是英文劇本的台詞,電影中稍有變動。這一段隻有不到兩頁,在電影裡也僅有兩分鐘左右,但導演在其中加了大量的戲份。

...
影片截圖

先說這段戲的設置,已是十分到位。Mullah(薩拉丁聯盟中的主戰派)一旅輕騎趕來,在薩拉丁退兵途中趕來勸戰,而不等軍隊回城,可見Mullah心急,仍然奢望大軍半途返回,或急于追問原因。來到薩拉丁帳中,Mullah留侍衛在外,隻身入内,薩拉丁身旁的Imad站了起來,但Mullah并未對薩拉丁的這個近衛将軍緻意,可見其地位。但Imad知道來者不善,一直向他抱着胳膊。更值得一提的是,Mullah剛走入帳中時,畫外音配了一個門的音效。我見有人提到,這種門的響聲就像遊戲《帝國時代》裡城門起落的聲音,可見大營的防備,以及配音的功力。另,其他鏡頭中可見,薩拉丁的侍衛也都是中老男性扮演,正是多年的親衛,又是選配角的用心。

暫不糾纏這些細節。以下是這段戲的台詞,劃去的地方與導演版實際呈現的鏡頭無關:

...

...

這段台詞裡可見,Mullah的角色設置其實很簡單:一個宗教狂熱者,把自己奪回聖城的夙願都托以神的名義。甚至,薩拉丁提到阿拉伯世界之前的劣勢,Mullah也隻歸咎給“原罪”(sinful)。而值得思量的還是電影對薩拉丁這個人物的設計。他能成為領袖,顯然不是隻靠戰功。這簡單的幾句,充分反映出,他懂得如何跟那些宗教狂熱者談話。他會轉化自己的話語,提到自己的戰功,他轉瞬之間就改變說法,說成是“神送我來”。即使面對Mullah對自己領袖地位的威脅,他也知道說什麼話穩住對方,強調自己忠于信仰。但說到底,這一段結尾也說明,薩拉丁不是那種為信仰而戰的人。之後的戰鬥,更是他作為伊斯蘭世界領袖,因勢所趨的選擇。

其實,這一點就是整部電影的精髓,電影不是隻顧渲染人物的光環,而是把這些人的意志、尤其是曆史領袖的意志,放到他所處的形勢裡面,讓曆史形勢大于個體意志,或者說,讓個體的意志不超過時勢的限制,去做他有限的發揮。這正是宏觀的史詩手筆。而且這部片子從不簡化表現手法,而是用細節描繪人物。這些地方沒有寫在劇本中,還是要看畫面才知道。例如,薩拉丁本來一直坐着,因為他對Mullah足夠熟悉,知道他的那些話術,也知道如何應對,甚至後者發出威脅(“你做不長國王”),薩拉丁也不為所動,但近衛Imad卻覺得此人冒犯,迎向Mullah,薩拉丁這才站起來穩住場面,因為隻因幾句話就與一族勢力鬧翻,當然是下策。

總之,這部片子對一個領袖斡旋能力的表達,很見功力。而且影片不滿足于一個片段的精美。這段台詞裡薩拉丁提到軍隊在淡水資源上的劣勢,而觀衆可能記得,間奏之前的談和畫面裡,耶路撒冷十字軍抗着金光閃閃的十字架,從霧氣蒸騰的湖面走過來,這一幕不僅是為了唯美,也關照了實際情節,即十字軍在這場對峙中控制了水源,他們的馬是飲過的,不像薩拉丁的軍隊長征到此。

這部片子對傳奇有着十足的敬意。如果說到電影之外,戲中的這種政治,好像也是千年不變的。這裡面的領袖,從來不是那麼簡單。總是有人急于獻出自己的意志,因此也總是會有領袖收服這些意志。善用帝王之術,坐穩位子,也許是一種本事。但利用此術,去改變什麼,或者像這劇本所寫的薩拉丁一樣,珍視和平的機會,達成彼此的尊重,那恐怕是一千年也難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