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作為資深拿破侖的粉絲,可以說看過所有拿破侖相關的電影,乃至拿破侖同一時期,描寫他對手們的電影,所以以下評價,可以說相對中肯。
要想拍拿破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他的人生太多戲劇,太多轉折,他曾經掌控大半個歐洲,結果敗給了時勢;他曾經和約瑟芬擁有過轟轟烈烈的愛情,結果為了繼承人的問題,卻不得不離婚;他優秀的将領們,有的追随他一生,随他流放,有的受他提拔,最終卻和他反目。
查理卓别林、呂克貝松、斯皮爾伯格,都是拿破侖忠實的粉絲,呂克貝松做了十多年的籌備,跑了很多拿破侖打過戰役的地方,斯皮爾伯格在《幸福終點站》裡,融入了大量拿破侖的故事作為男女主的對白。可惜他們都沒能拍攝這個傳記電影,所以說這次可謂大飽眼福。其實早在雷導多年前的電影《角鬥士》裡邊,我就對小醜扮演的國王很是贊許,覺得神似拿破侖,沒想到多年以後終于如願。
4星,2星給宏大的戰争場面,1星給嚴謹的服化道,1星給還算完整陳述的拿破侖、約瑟芬的愛情。扣掉的1星,是因為少部分史實沒有做正确直觀的陳述,可能會對觀衆造成誤導,如果多加點人物内心旁白,可能會描述得更健全,以及拿破侖,一直都是将才,電影很多個橋段,感覺把他塑造成了一個小排長。
先講講片子中我認為牛逼的點,拿破侖在埃及、在土倫、加冕,都很嚴謹的參考了當時的油畫,拿破侖和獅身人面像對視、看木乃伊的那一幕,就是對油畫很好的還原。以及服化道,嚴謹還原了拿破侖各個階段的着裝。
後講講,作為那段曆史愛好者眼中看來,片子的瑕疵:1是土倫之戰中,拿破侖其實是受傷了的,他的小腿被敵人刺穿,那也幾乎是他戎馬生涯中唯一一次受重傷;2是拿破侖從埃及回法國,是因為當時的法國已經岌岌可危,他一年前在意大利取得的各種戰果,由于他遠征埃及以後,被反法同盟們侵略殆盡,所以他才冒險回國。從拿破侖回國後,到霧月政變,期間為什麼拿破侖有那麼大的聲望?就是因為當時的法國人眼中,拿破侖不管在意大利,或者在埃及都打了勝仗,很多人把他當做了救星。(但電影裡的陳述,是他為了約瑟芬,扔下了部隊擅離職守);3是拿破侖征俄失利,到退位,過渡得太快了,在這裡講一下背景,拿破侖從1799年掌權,一直到1811年,粉碎了多次反法同盟,把法國建設成了藝術之都,最大程度維護了法國大革命的果實,原本統制法國的波旁王朝,不得不流亡海外,(片中,拿破侖回到法國後,對臃腫的路易十八有過一段短暫的描繪)也可能是拿破侖的這十年太過于順利,導緻當俄國不同意拿破侖的大陸封鎖政策的時候,拿破侖決定征俄,在征俄失利以後,他的對手們再次聯合起來對付他,經曆了1813年、1814年的一系列抗争,拿破侖失利了,敵人兵臨巴黎城下,才有了那一段退位;4是拿破侖在電影中,和約瑟芬很親密,雖然曆史中确實如此,拿破侖的随從們回憶,拿破侖經常當着人親昵約瑟芬,讓身邊人都很尴尬。導演過度展示了這部分内容,對不了解曆史的人來說,可能覺得拿破侖比較昏庸吧。
不懂那段曆史的人,看着或許會吃力,但這不失為近幾年的一個人物傳記的好電影。此外,安利1970年拍攝的《滑鐵盧》,對拿破侖1815年的一小段曆史進行了還原,場面也很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