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現一部寶藏紀錄片《成為沃倫·巴菲特》,豆瓣上9829人打出8.7的高分。

這是2017年的片子,當時巴菲特已經86歲了,他的生活簡單甚至單調,每天自己開車上班,路上買一份麥當勞,坐在辦公室裡看書......
這也太平淡了,和我腦海中的富翁生活天差地别。
說實話,整個片子都很平淡,如果你是抱着股神的暴富秘籍來的,可能要失望了。
片子的很多筆墨落在巴菲特成長經曆、家人采訪、日常生活上。
看的時候平平淡淡,看完後,出乎意料的回味無窮。
有些片段久久萦繞在我的腦海,折射出的無不是巴菲特的人生哲學。
01,愛惜你的身體和大腦
紀錄片的開始,巴菲特向學生們抛出了一個提問,如果你們能擁有一輛喜歡的車,并且是你這輩子唯一的車,你要做什麼?
當然是要好好愛護它。
巴菲特說:“我們不會在一生中隻擁有一輛車,但隻有一個身體和大腦。”

抛開巴菲特的股神身份,一個86歲的老人每天還在工作,還能自己開車上下班,這樣的身體和頭腦條件,就已經足夠讓人羨慕。
2,不要賠錢
巴菲特有兩條投資原則:第一條,不要賠錢;第二條,請永遠記住第一條。

巴菲特的辦公室走廊,挂着一副7分舊的紐約時報,那誕生于經濟恐慌時期。
他想要把華爾街真正恐慌的年代放在牆上,作為世界上任何事都可能發生的提醒。
3,保持專注
巴菲特和比爾蓋茨第一次見面,蓋茨的爸爸讓他們分别寫下對自己最有幫助的一個詞,他們都寫了同一個:專注。

有句話說,魚的記憶裡隻有七秒。
現在人的專注力可能也不過七秒。刷完一個短視頻,到下一個八卦熱搜......
靜下來看“專注”這個詞,我挺難過的。
30歲了,在此前,我還沒找到一件長期專注的事。職業也是橫跨各個圈,創投圈、餐飲圈、教育圈......
27,28歲時,我為此焦慮了很長一段時間。
直到最近,我終于找到這一生要專注的事——投資(廣義的投資)。
巴菲特說:「每個人終其一生,隻需要專注做好一件事就可以了。」
4,持續讀書
巴菲特的合夥人查理·芒格曾評價:
“我這輩子遇到的來自各行各業的聰明人,沒有一個不每天閱讀的——沒有,一個都沒有。
而沃倫讀書之多,可能會讓你感到吃驚,他是一本長了兩條腿的書。”
巴菲特從小就愛讀書,讀書也很大程度改變了他的人生命運。
7歲時,巴菲特從圖書館借了一本《賺一千美元的一千種方法》,開始了商業世界的探索。
直到80多歲,巴菲特依然每天5,6個小時讀書。

他說,“每個人都能讀我讀的書,這是一個公平的競争環境。”
他的辦公室沒有電腦,沒有智能手機,隻有書架上的書籍,和桌上攤開的報紙。他每天就坐在那裡閱讀和學習。
05,識别能力圈
巴菲特說,你不需要精通許多公司,你隻要能夠在你的能力圈範圍内的幾家公司就夠了。
對你的能力圈來說,最重要的不是能力圈的範圍大小,而是你如何能夠确定能力圈的邊界所在。
如果你知道了能力圈的邊界所在,你将比那些能力圈雖然比你大5倍卻不知道邊界所在的人要富有得多。
06,構建護城河
如果你有一座經濟城堡,人們會來占領城堡,把你趕走,所以你最好有護城河。

什麼是護城河?
商業上說,護城河主要指企業結構性競争優勢,既要有長期優勢,可以幫助企業長期保持高資本回報率,也要能防止競争對手模仿或者複制。
人生就像一家公司,想要基業長青,我們也要打造自己護城河。
07,複利思維
巴菲特說,人生就像滾雪球,重要的是發現很濕的雪和很長的坡。
他90%的财富都是50歲以後積累的,這就是投資的複利。

同樣一筆錢,你消費掉了,就沒了,當下快樂一下子而已。
但你存起來,投資起來,享受複利,就能獲得長久的快樂。
這讓我想起紀錄片《金錢與我》中,一個行為經濟學家做了一個社會實驗,大部分人嚴重低估了複利的力量。
認真看巴菲特的财富增長圖,不是線性的,而是前期增長緩慢,積累到某一個拐點後爆發式增長,這就是複利的力量。
寫在最後
這部片子有太多值得深挖的人生智慧。
貝索斯曾問巴菲特,你的投資體系那麼簡單,為什麼你是全世界第二富有的人,别人不做和你一樣的事情?
巴菲特說,因為沒有人願意慢慢變富。
是啊,道理總是簡單,做到卻很難:
①愛惜你的身體和大腦
②不要賠錢
③保持專注
④持續讀書
⑤識别能力圈
⑥構建護城河
⑦複利思維
願我們也能不斷學習、踐行,沉澱自己的人生智慧,不枉這一生。共勉。
▲作者:希淩,自媒體人,FIRE運動踐行者。目标40歲前财務自由,提前退休。【希淩随想錄】每周三、六晚9點和你分享極簡、理财與FIRE運動。
❤️我是希淩,FIRE運動踐行者
目标40歲财務自由,提前退休
我會在簡書持續分享存錢、理财、FIRE運動
如果你感興趣,多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