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号影評沉寂多月,今觸片感懷,決定為今年為止看到的最喜歡的華語片寫一點東西。這部影片極具地域感情色彩,一種或許是隻有極具感傷情懷的小鎮文藝青年才能共鳴的感情。《之後的一周》是陳小姐在學校的 first 主動放映中觀看的,雖說學生作品的青澀嚴重阻礙了影片的高度,但正是這種青澀所帶出的塑料感,成為了以五條人為首的“城中村”美學的一種,“城中村”是一個現時空間,這個現時空間包含着普羅大衆的鄉愁與回憶,也即另一個過時空間:與北上廣深“對立”的每一個縣城。“立足世界,放眼海風”是五條人這種美學的基調,離開随即獲得更好的回眸。《之後的一周》也正是導演的這一種回眸。導演陸曉浩曾坦言,這故事其實就是他姐、他身邊人的故事……
極端獨特的民族式空間
廣東非珠三角地區存在着一種典型的中國縣城現象:年輕人蜂擁至廣州深圳等發達城市尋找機會。這種現象在賈樟柯早期電影中早有顯露,電影評論家們稱之為人的流動、遷移。這種人的城市化趨勢,造就了獨特的中國“新”鄉愁情懷,以情懷為源動力,中國各地域的藝術家們紛紛走上了那條“新浪潮”之路。因文化的差異,這些影片各有其特點,《之後的一周》正是這股浪潮下的新地域産物。回溯近期的潮汕電影《四海》《帶你去見我媽》都略多帶有資本的氣息。雖說本地人或許能在某些點上被觸動,但缺乏了一以貫之的深情。這就使得它們永遠隻停留在描述事件本身之中……《之後的一周》用了一種極其侯麥式的色彩:紅、藍T桖,泛黃溫暖的色調,嚴重劣質的焦外色散,使得影片時刻沉浸在夏日的時間氛圍當中,像極了受北回歸線上陽光炙烤的膠片,帶我回到那個時空之中。除了色彩之外,影片在公路片式的文本流動中,亦使該空間得到延展。影片通過摩托車串聯起三個大同而并不相通的小鎮,這種流動營造了觀賞奇觀的條件,也讓情感的移地成為可能,如《路邊野餐》如《南國再見,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