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沒有看過這麼戳我心窩的電影了,最後半小時哭得稀裡嘩啦鼻涕帶淚,能如此與電影中的人物共情,《姥姥的外孫》真正拍出了東亞家庭的圖景。

表層大篇幅描繪的祖孫情已經給電影披上了溫暖催淚的外衣。
從金錢利益出發的關心并非完全虛假,與親人相處的過程中總能催發出血緣最深處的良知,喚醒家人間血濃于水的親情,而當這份愛湧上心尖時,利熏欲誘已是渺渺煙雲一吹即散,真心便可尋得真情,照顧老人也成了肺腑之舉。外孫的轉變應驗了這一心路曆程。
而外衣包裹下的,便是複雜的社會議題。

熙熙攘攘,皆為利來。每周一次的團聚可以因為利益糾紛而不歡而散,老人照料問題始終無法在争吵自私中合理解決,各子女各有各的念頭,鬧到最後隻有女兒的心是誠的,臨終關懷也是在女兒和外孫的陪伴下進行的。
始終,人老了就成了負擔,人老了就成了魚鈎,會壓垮那些不負責任的子女,也會鈎上那些私利至上的親戚。

真正付出的難得回報,遊手好閑的常被惦記。這也延伸出東亞家庭的父母觀,父母總是擔心着落魄子女的未來,對于失敗後人,他們願意給予更多再給他一條出路,即使他本不應得如此。
同時,這也側面反映出重男輕女觀念的壓迫,姥姥對于她的父母臨終照顧最多,可她卻未從遺産中分得一杯羹,以至于購置墓地都要求助大哥,而大哥也不願給她台階下,就因為她是女性,恩斷義絕地将父母的決定當作擋箭牌,将姥姥逐出家門。
而這種觀念也潛移默化地延續下去,女兒也未曾在姥姥的遺産中獲得回報,但女兒本就無私,便看淡遺産了。也因此,外孫才對姥姥的遺産分配提出不滿,可能有他主意落空的一部分,但更多是對姥姥潛在陳舊觀念的否定。

此外,電影探讨了為人處世的立身哲學。姥姥堅持四點起床賣粥,諄諄教誨外孫“早起的鳥兒有蟲吃”“行行出狀元”;多次叮咛二兒子找份正經工作,憑本事吃飯。這些細微之處透露着姥姥的人生道理,也引發我對職業未來的思考。
當然,内核的社會議題不止如此,還包含對醫療設置的反映、對護理行業的反思、對婆媳關系的暗示,其内涵之豐富讓我在感動之餘也反省着這略顯畸形的東亞家庭及社會生活。
...
總之,披着情感外衣下包含複雜内核的《姥姥的外孫》絕對是今年最值得進電影院感受的電影之一,其對情感火候把握之細膩、對祖孫生活細節展現之動情、對人物形象塑造之生動、對故事節奏推演把控之穩當,都讓我折服。
就讓墳前的花瓣片片随風吹散,吹到院落的石榴樹上,吹到姥姥的粥鋪裡,吹到那間一百萬的“新房”中,順着火車轟鳴而過,姥姥的聲音仍在風中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