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胡歌和孔笙的粉絲,完全想不到這次呈現出來的效果竟然會是這樣,甚至讓我一度懷疑孔笙導演是不是隻是挂名。
首先想說,正午一直試圖構建一個烏托邦,表現人性裡的光輝點和真善美。但主旋律也有優劣之分,口号是最虛假的東西,相比之下同位主旋律的《山海情》就好太多。它把關注點放在具體的人和事上,再加上那從土裡長出來的台詞和口音,每個人物顯得那麼生動豐滿。經過疫情的三年再聽《縣委大院》這通篇的口号隻覺得無聊和諷刺。不知道是不是這種題材真的離不開開會和口号還是導演編劇沒有足夠的能力處理好。以前看孔笙的劇雖然有時會覺得節奏慢,但收放自如,詳略得當,一看就停不下來,可是這部讓我中途好幾次想要棄劇。很多線講着講着總感覺莫名其妙的結束了,或許也算交代清楚了吧,但總給觀衆留下一種什麼都沒講完的感覺,這跟孔笙以往對每一段劇情結束的清楚的節點安排真的完全不同。再加上後期修改台詞配上的幾句音和切走的鏡頭,我隻想罵娘,天殺的審查制度去死吧。
前面的忘記了很多,就說還有印象的最後幾集吧。工業農業的發展問題,老齡化問題,城鄉差距問題,土地問題是這麼容易能解決的嗎?看起來把當時的政策和困境拿出來探讨,可哪一個都是淺嘗辄止,像在過家家。發展和環保你梅曉歌的做法就不算一刀切了嗎?他最後和曹立新的對話我隻想說“你清高,你了不起,你現在可以教訓别人了。”曹立新這個人物相比梅曉歌起來反而更豐滿,有一股“奸雄”的味道。還有被清欄的小豬崽圍爐夜話等等,上面的政策可以變來變去,可時代的一粒塵落在人民身上就是一座山。去看《活着》《霸王别姬》,去讀《秋園》,你們一拍腦袋決定的東西,人民要用一生去消化。藝術工作者不去記錄人民的痛苦,為弱者發聲,反而去共情美化這些屍位素餐的人。
以及在孔笙的劇裡我竟然也能看到一個人突然沒有任何鋪墊地死掉,簡直驚掉我下巴。編劇安排肖俊學去世的意義,要麼就是想為林志為上線做鋪墊,這就很過分了,肖俊學這個人物完全變成了推動劇情發展的工具人。要麼是想凸顯基層幹部多偉大我們看不到。抱歉别再跟我們展示你們的偉岸形象了,把人民折騰得連活着的基本尊嚴和權力都沒有的,幾千年來承受着深重苦難的是人民不是上位者。再說就算你是這個目的也完全會有更自然的處理方法。肖俊學去世的那一段給我的感覺就是“他遇到意外了,他進醫院了,他去世了,大家傷心惋惜了。”好像趕緊需要這個人物下線,下一幕就要開場了抓緊清場吧。我還是想問這是孔笙嗎啊啊啊???
最後說說我的老大胡歌吧。我不能強求其他粉絲怎樣看自己的偶像,隻想說我們的偶像不是那種接受不了批評,隻想被粉絲一味追捧,沒有理智和客觀思考的人。既然是不見面的朋友,那麼就應該對他持朋友一般正常的态度。迄今為止,我還是覺得他在《琅琊榜》裡的表現是最好的。而之後的《獵場》《縣委大院》,我在看的時候總能意識到這個人現在是在演戲,不能完全代入到裡面。他為這個人物設計的動作,表情,語言節奏也可以體會到是精準的,但就是給我一種刻意的感覺。在和李光潔對戲的時候,台詞相比之下還是弱了點。聽李光潔說台詞,簡直是種享受啊。以及還想誇誇張新成,初入體制的局促、對長輩的尴尬、對老油條同事的憤怒、對感情的溫吞、對村民的一腔熱血……他把一個剛剛踏入社會的理想主義者演得真好。張新成不愧是中戲音樂劇的,台詞真好。
最後想說,别給孔導布置這種作業了,真浪費他的藝術才華,他還能拍幾部作品啊,應該利用每個機會多去嘗試一些新鮮的題材。正午這兩年疲态了啊,即使還是那麼優秀的演員,那麼認真的團隊,那麼真實的道具,那麼好的審美,但已經很久沒有像《父母愛情》《戰長沙》《琅琊榜》這樣級别的作品了。這次的最後一集那種講一下每個人大團圓,讓梅曉歌強行上價值四分鐘,像小學生寫作文的尴尬結尾。看到劉喜騎上小黃車真是夢回去年的《開端》,連劉喜這個懶漢都會送外賣了。一單幾塊錢,風裡來雨裡去,被困在算法平台裡的外賣小哥在你們眼裡是多麼好的職業啊?生在紅旗下,長在春風裡的新時代青年,你怎麼可以不感恩這個美好的社會呢?你怎麼能不相信未來一片光明呢?劉喜都爬起來送外賣了你怎麼還躺着啊?曹立新梅曉歌說現在的年輕人不跟從前的他們一樣了,爹味簡直要溢出屏幕了。你們自己願意選擇體制内,願意陷入對權利和宏大的迷戀中,為什麼還要強迫新一代的人也同樣甘願為體制抛頭顱撒熱血?新一代人面臨的困境你們又怎麼能夠感同身受?
還是想說,唉,孔笙你怎麼會這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