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肖申克的救贖》大概在六七年前,那時候隻覺得這是一部精彩的越獄片。

知道斯蒂芬.金也隻是源于一本在購物車放了N久的《寫作這回事》某日活動為湊單到了我手中。收到書後讀得如饑似渴,難得有作家把寫作寫得如此生動。而他從小到大所遭受的苦難在他的筆下讓人讀來忍俊不禁:兩歲半被馬蜂蜇、腳趾被水泥闆壓到;六歲多由鍊球菌咽喉炎發展要多次鼓膜穿刺;還有在樹林裡上大号用樹葉擦導緻全身多處皮膚發炎腫痛......七歲時,他創作了一個魔法動物故事,媽媽給了他一美元作為稿費,從此,他的人生開啟了一扇新的大門。

也由此開始寫作生涯,不停地投稿,不停地被退稿,他把退回的稿件釘在牆上,以緻于釘子無法負荷掉下來。成家後的他一邊當老師一邊在洗衣廠打工,他還是在寫作,還是在投稿。他的第一部小說《魔女嘉莉》是他老婆從廢紙簍撿回來告訴他這篇一定行,從此這個從七歲開始寫作的人真正一鳴驚人成為作家。三十多年來,每天一大早,他就坐在打字機前寫作,至少寫1500字才起身,從不停歇。

而這本《寫作這回事》是斯蒂芬.金1999年慘遭車禍動了六七次大手術、膝蓋處打入七八枚大号鋼釘後在輪椅上寫完。

看完這本書,又重新看了《肖申克的救贖》書和電影,片中的安迪簡直就是作者自己的寫照,經曆那麼多磨難也不與生活妥協,心中永遠充滿着希望,總能在絕境中尋找出路。影片中最讓我感動的一個場景是,安迪在圖書室發現一張莫紮特歌劇《費加羅的婚禮》的唱片,他不顧阻攔,鎖上房門,用擴音器對着所有囚犯播放這首《西風吹拂》。在美妙的樂聲中,大家紛紛停住腳步,目不轉睛地盯着喇叭。瑞德說:“我從未搞懂她們唱什麼 ,其實我也不想弄懂。此時無言勝有言,她們唱出難以言傳的美,美得令你心碎。歌聲直竄雲端,超越失意囚徒的夢想,宛如小鳥飛入牢房,使石牆消失無蹤。就在這一瞬間,肖申克囚徒仿佛重獲自由。”

安迪深信:“希望是好事,也許是人間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逝。”正因為如此,他才永不放棄,永不氣餒。

安迪成功越獄後,瑞德感慨地說:“有些鳥注定是不會被關在籠子裡的,因為它們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着自由的光輝。”安迪就是這樣自由飛翔的鳥。

像斯蒂芬.金這樣筆耕不辍、家财萬貫、名利雙收的暢銷作家卻并不為美國主流文學所接受,代表主流的“美國國家圖書基金會”從來不曾正眼看待過他,别說作品入圍“全國圖書獎”什麼的,就連每年的頒獎典禮,也從不曾寄張請帖給他。而對于我這樣的讀者來說,不管他有沒有獲獎,隻要我讀起來喜歡、有趣就行,更何況他宛如馬拉松式的寫作态度,實在是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

接着我又順藤摸瓜看了《危情十日》、《伴我同行》、《亞特蘭蒂斯之心》,都是根據斯蒂芬.金小說改編的電影,都很精彩。

在我心中獲不獲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能否抓住讀者的心,能讓讀者真真切切感受到作品魅力的作家都是好作家,斯蒂芬.金是我心目中的好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