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看了好幾部不錯的文藝片,雖是佳作,但也難免悶了點兒,恰逢結束一周忙碌的周五晚,想着找一部劇情精彩的懸疑片下下手中的啤酒零食,挑來挑去,選中了這部大衛芬奇導演,上映于1999年的《搏擊俱樂部》

...

電影海報

其實大學時候就已經看過這部影片,這回重溫,是抱着“既然後面反轉了,導演在前面必定埋有線索”的探案心情,想着充當一回電影屆的福爾摩斯,挖挖那些藏起來的細節

細節嘛倒也确實有,比如傑克在公司,在互助會,都有過一閃而過的泰勒的畫面;比如傑克、泰勒、瑪拉三個人在房子的廚房中,泰勒和瑪莎始終不會一同出現在鏡頭内(這一段的運鏡真是牛逼);比如警察給傑克打電話,懷疑他自己炸了公寓——畢竟如果沒有一定的證據,誰會相信有人炸掉自己的房子呢;比如傑克時常念叨“我是傑克XX的XX”其實也暗示了他有多重人格……

我甚至一度懷疑瑪拉也是不存在的——一個女的,加入了睾丸癌的互助小組,以及她和傑克有幾次對話,她就站在馬路中間,車流穿湧而過,仿佛她就不存在一般,都像是一些疑點

...

一閃而過的泰勒

...

諸如此類的線索不少,但這次重溫,我的注意力卻被另外一群人的行為所吸引——搏擊俱樂部除了主角以外的其他會員們

電影有這麼兩處情節:

傑克坐着飛機四處尋找泰勒

傑克意識到泰勒就是自己接着跑去警察局自首

...

這兩處地方,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會猜到情節走向——全國各地都有俱樂部成員,包括警察局内部也不例外。沒錯,這麼設置可以很好的向我們傳達一個信息:搏擊俱樂部已經無孔不入,哪裡都有他們的支持者在

可是,為什麼呢?泰勒,或者說傑克,憑什麼可以有這麼多的死士?傑克隻是一個普通職員,泰勒人格确實有魅力不假,但這些支持者就是被泰勒人格的魅力吸引,因此甘願付出一切?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這些支持者們的共同點在于他們都是現代社會中的普通人,他們或許曾有夢想過,卻無法實現,或許努力過,卻得不到回報,或許也曾善良待人,卻受到上級的欺壓……報複的火焰早已在他們心中燃起,泰勒所做的,不過是稍微一引,把這些普通人由自我内耗中釋放出來,讓他們的怨火燒向社會,燒向其他人

賈樟柯說過這麼一句話:“當一個社會急匆匆往前趕路的時候,不能因為要往前走,就忽視那個被你撞倒的人”,因此他的作品多聚焦于底層人民,探讨社會邊緣人在社會高速發展下的處境

但那些沒有被社會撞倒的人,就是幸福的嗎?因為害怕被社會撞倒,害怕被時代遺落,所以拼命向前跑,卻不知道前方是哪裡,悲劇的是時代不會給你時間停下來思考,于是跑着跑着,原本充滿生機、向往詩和遠方的少年,成為了時代這座大機器下的一星燃料

...

對于物欲橫流的社會一聲控訴

初看這段台詞是大學時候,當時并沒有覺察什麼特别之處。但是如今工作了幾年再看到這段話,确是感同身受

我是廣東人,當初隻身一人來到千裡以外的北京,隻為了追求所謂的“大城市、大廠”。我并沒有想清楚這些對我而言意味着什麼,隻知道這是我周圍的同學朋友都在追求的,這是我的家人長輩們都覺得臉上有光的事情

...

經曆過了幾輪北京的四季,我的迷茫感卻沒有随着剛剛結束的夏天一起消逝,反而随着年齡的增長,對未來的焦慮更甚

留在北京嗎?北京是極好的,但我終歸覺得它不是我的家;回老家嗎?回去了我能幹嘛呢?我也想過辭掉現在這份算不上喜歡的工作,去大理住他幾個月,每天看看電影,讀讀書,寫寫影評;我也想過騎上自行車,環遊中國,豈不快哉

可房子怎麼辦,車子怎麼辦,父母養老怎麼辦?我不隻是我,還是爸媽的兒子,是未來某位女士的另一半,是社會中的那一星燃料

影片中對于俱樂部支持者們的描繪,自然有誇大的成分,但社會現象确實存在。看看現在多少大學畢業生,拼了命卷,擠着奔向北上廣深,争着成為那一星燃料,燃燒自己換來了高薪,滿足了物質欲望的背後,是精神上的空虛和對于未來的焦慮與無所适從。搏擊俱樂部的成員是沒有名字的,他們已經迷失了自我,當代社會下充當燃料的我們呢?

秋分剛過,北京寒意漸起,裹上空調被還是冷,該換床厚點的被子了


本文始發于公衆号:布遠觀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