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主觀意識較強的人,我寫随筆也好觀後感也罷,都大部分雜糅了我的主觀。
第一次看的時候還沒有播完,我邊看邊向周圍人安利,但由于中途很多事情等着我做,導緻我隻看到第5集,我很喜歡看周依然的劇,她的戲和角色總很吸引我。
我再次打開這部劇時我已愛上于适,我之前看劇所保留的記憶中模糊的他也變得清楚,他同樣也是位那樣優秀的演員,但當時我不了解他,我對他唯一的記憶也是鄧放,我曾因鄧放愛他,但僅也隻是鄧放,偶然的機會讓我看到那場直播切片……
回到劇中,我共情到文秀的開心、難過和自責;共情到巴太的雀躍、不舍和自責。我很喜歡的文學老師曾說:共情是一種粗糙的閱讀方式。我疑惑是否看劇也是?但無所謂,因為這是目前閱讀作品時叫吸引我的原因之一。
張鳳俠灑脫又别扭,她太勇敢,她身上是我所缺乏的那種無畏,“你最不需要擔心的就是她。”她和托肯具有我心目中獨屬母親的那份安心。而托肯她善良、勇敢、自信,她好像能做好每一件事,在我看來,她有不會搞砸任何事的讓人對她的信任。巴太的爸爸固執又會反思,他對那份文化消失的不舍和痛心,以及對社會甚至時代的妥協深深的打動我,同時也讓我痛心。
巴太回到牧場的瞬間,我想到了遲子健老師《額爾古納河右岸》中的木庫蓮,之後巴太也許會留在牧場,也許會回到馬場,我不确定,我唯一确定的(因為我希望)是他會和文秀再次相愛。最後那一瞬間我和文秀共同流淚,我明白文秀早已開啟了屬于自己的人生,但這一刻她停滞的愛情再次開始流動。
踏雪,安息。
題外話:那次巴太想親文秀為什麼沒有親上!!!為什麼不讓巴太親上嗚嗚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