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是災難的蔑視,是自由靈魂的聚集之所,是親曆者的仰視彙集之處,是非親曆者的俯視之極。
地底,是亡者的歸所,是死亡的拉拽,是亡魂的仰視,是非親曆者的歎息。
平地,是生者的掙紮,是生者的糾纏與扶持。
影片一開始,從天空往地面直至地底挪移的鏡頭的軌道,以及伊薩泰駕着馬車,由遠及近的動線,很自然而然地構成了空間内的坐标軸,将這片領域劃分為八個象限。近在身邊的村莊,遠方的未知;天空的日,天空的夜;地表的生,地底的死亡;房屋的裡,房屋的外。飛鳥自天空而來,飛行于貼近地面之處時,其精神就已經被這疾苦而蒼涼的大地所吸引。白日是行進時刻,夜晚是求生時刻。饑腸辘辘之人的向陽面和陰暗面也被劃分的徹徹底底。
緩緩蕩出而又有力的背景音樂在開頭處,是神來一筆。本部影片配樂給出的情感基本上都很直觀。而彈簧般的聲音則是一種彈醒角色的警告。
死神來當引路人。
導演對畫面光影的掌控能力很強悍...... 像是熟練地運用了各類教科書版的運鏡和畫面切換(除了偶爾由暗處畫面切換到一個有着明晃晃白日的畫面會瞬間刺得人眼疼)。白日之下的村莊、伊薩泰為保護弟弟而擊打意圖傷害弟弟的女子時村民們的凝視、伊薩泰三人圍坐于篝火旁吃面包、伊薩泰二人同Pete趕路的畫面、伊薩泰同弟弟在樹上休息的畫面等等,蒼白而美麗得不真實。尤其是其中一段,從Pete擁抱太陽、切換到趕路三人于洞穴中休息,再切換到阿利姆的側臉,這一套運鏡及畫面的銜接,非常娴熟。
驚悚元素的應用也非常地娴熟。少許的jump scare,以及在伊薩泰和弟弟、Pete的“獵人”、“獵物”這一對抗關系中,于“獵物”無意識的空檔期内突然切換“獵人”姿态的畫面轉折(“一、二、三,木頭人”這個遊戲在伊薩泰的旅途中被玩的很好) 。
展現幻想最好的手法之一大概就是讓其成為現實。饑餓尚浮在道德和理智的葉片上。從阿利姆接近死亡的那一夜之後,伊薩泰剩下的旅途的一切都是跟心智鬥争的瞬間。
電影進入中後期便略顯“拖延”。大概是由于反複展現的蒼白山丘以及,伊薩泰疲憊地結束了一段跟幻境的掙紮,下一段又馬上陷入一場夢境,使得觀感上容易疲乏。但好在不管是幻境還是夢境,每一節都是層層遞進的。
(↑ 歡迎指正與補充 |・ω・`)!
(打滿星有些個人偏好在 |・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