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剛導演下凡拍的網劇《北轍南轅》已播出過半。從開播至今,針對主創團隊的圍剿就愈演愈烈。

“搬來半個娛樂圈,也無法拯救這部爛片”“暴富油膩男拉着流量女明星瞎整的一部僞都市青春片”“消滅了窮人的資産階級懸浮劇”……

大咖雲集的友情出演、出色的視聽語言也并不能把馮小剛從輿論泥沼裡拯救出來。

2000年,馮小剛在《人生在線》欄目裡說:“電影這東西,主要是滿足大衆的一個欣賞的一個的需要,我基本上是沿着這麼一個思路來走,這個被廣大的中國的電影工作者,認為是不齒的,在我看來是天經地義的。”

而轉身網劇的馮導也在努力在《北轍南轅》交出“滿足大衆欣賞需要”的答卷。“四個月,一點不将就一定不湊合。”導演在微博裡說。

文藝作品恰恰有這樣的本領,能将角色命運和創作者攪和在一起,難辨虛實。就如同片名一樣,觀衆所理解的東西和馮小剛想表達的誠意早已是南轅北轍,而透過片名,導演似乎早已預見了這個結局。

...

《北轍南轅》反對者們的一個共識是:劇裡描繪的是一個懸浮的世界創作團隊(編劇、導演)顯然沒有遭過社會的毒打。

來看《北轍南轅》的劇情是怎麼介紹的:以當代女性都市生活為背景,講述了五個成長經曆、性情禀賦各異的女性建立友誼、打拼事業、收獲愛情的都市感情故事。

這樣的21世紀前後的叙事模式或者角度,在經曆過内卷、躺平、三胎的都市青年那已失去吸引力。如果15年前,《奮鬥》裡陸濤們還在為建築設計(夢想)和1000萬(金錢)之間徘徊,就像在繼父和親爹之間徘徊的一個哈姆雷特式故事。

那當下,青年人追求的是更加具體也更加自我的選項。畢業被包養、龍套演員、合夥做餐館、投資炒股、家庭主婦,選擇最典型的幾個女性身份,通過尤珊珊拼組在一起,然後用以概括整個都市群體,徒勞而枉然。

乍一看,每個人物似乎都有貼合真實的地方,有觀衆留言:“可是我身邊就有這樣的人啊。”飯局那麼自然。比如尤珊珊說:“叮囑下去,除了我誰也不許買單。”司夢拿着賺來的稿費卻被丈夫用來還房貸。這些場景都有一定的真實性。

就像一個人的臉,明明五官都不差,為什麼組合在一起就别扭呢?

《北轍南轅》豆瓣條目這麼寫的:“鼓勵了衆多都市女性在困境中不忘砥砺前行的決心。”但在本劇裡,我們沒看到女性真正的困境。

女性題材作品的主線一向是女性經濟自主和愛情自主。國産女性劇裡不乏這樣的刻畫:《歡樂頌》裡嫌貧愛富的樊勝美被虛榮和原生家庭牽扯,終于付出代價,《三十而已》裡墜入海王情網的奢侈品女導購王漫妮在餐廳一件件脫下對方買的衣服然後離開。

文藝作品必須表現普通打工人嗎?有人這麼問。

有個留言說:“太撕開現實的劇吧,生活挺苦了我不是太想看。北轍南轅好像就剛好,現實也有點現實,理想又特别理想。”

“時代變了。”有人說,《奮鬥》當年可以成為爆款,現在未必了,又舉例說《情深深雨蒙蒙》當年有多催淚,現在就有多少人罵渣男。

但馮小剛明顯不想這麼做,或者不屑于這麼做。

《北轍南轅》的色調一直被渡上一層懷舊的、不真實的暖金色,這或許預示着故事不發生在當下,而是導演心裡的回憶。

而作為五位女性核心的尤珊珊更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大飒蜜”,不僅有一個炒股穩賺不賠的好頭腦,還有仗義直言的熱心腸,冷僻樂器樣樣皆來。

馮小剛這一輩第五代導演一直有個女性模闆,但卻刻畫不好一個女性。姜文、張藝謀這幾年戲的女性面目都模糊不清。

馮小剛理想中的老一輩北京女人有個清晰的模闆:不僅長得好看、沒有公主病,而且你越大男子主義,我越愛你。(援引高曉松對“大飒蜜”的解釋)

《甲方乙方》中的周北雁、《一聲歎息》中的劉小丹、《沒完沒了》裡的小芸、《非誠勿擾》中的梁笑笑……無不如此。這些女性未必扮演的是北京人,但都是一樣的漂亮、仗義。(騰訊新聞貴圈)

作為女性團體的核心,不接地氣的尤珊珊背後恰恰是馮小剛這一輩對完美女性的想象(如同給王朔買房的徐靜蕾),而“北轍南轅”不就是類比着80年代王朔和發小一起開的“天府酒家”嗎?

有人這樣評價這部戲:“看起來就是京圈衆人狂歡,還是一出昔日輝煌不再、江湖已變的落寞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