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像正弦曲線,湮滅在曆史的長河裡。弱肉強食,英雄一去豪華盡,惟有青山似洛中。

謀權篡位的人很有創新進取精神,春秋第一縣,古代裝甲車,“吳鈎明似月,楚劍利如霜”,博采衆長,推陳出新。“一鳴驚人”,春秋銅器,老子莊子,楚辭,章華台,“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争。”,鳥書。

諷刺的是端午同時紀念的伍子胥和屈原,一個是想滅一個是想救楚的。

人們通常認為,中西文化交流是從公元前138年,張骞出使西域開始的,然而早于廣為人知的絲綢之路四個世紀,楚國就早已開辟了南方絲綢之路,并創造了一個與西方古希臘文明相媲美的東方楚文明。

楚國文化的氣質,與功利主義反差極大,楚文化的特點,是開放性、兼容性和創造性。楚國擴張過程中,王道與霸道兼用,武力與懷柔并重,雖然兼并了許多國家,但是對一些小國,是存而不滅,使之長期成為自己的屬國,即使對于被滅之國,楚人的慣例是遷其公室,存其宗廟,縣其疆土,撫其臣民,用其賢能,熱衷擴張,卻并不緻力于掠人為奴,尊重各地的文化傳統和習俗,表現出強烈的人道精神。

秦始皇死後還不到一年,楚人陳勝、吳廣就敲響了秦王朝的喪鐘。楚雖三戶,而能亡秦,這一事業由項羽完成了。秦文化如火,雖然壯烈絢麗,卻很快燒盡了一切;楚文化如水,表面柔弱,實際持久,它的靈魂如同九頭鳥一樣,很快就死而複生。公元前202年,昔日的楚國百姓,沛縣人劉邦登上了皇帝的位置,那些和他一起推翻秦王朝的昔日戰友,也大多是楚地之人,在政治體制上漢承秦制,在文化上,漢承楚制。楚文化像它的圖騰,浴火重生的鳳凰,依然以異乎尋常的生命力,以各種方式,潛移默化地,頑強地傳遞着自己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