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傻》是一部在豆瓣排名非常靠前,早聞其名還遲遲沒有看的電影。而當看後,想起了《死亡詩社》《放牛班的春天》《肖申克的救贖》等等一系列打破體制追求自由的影片,發現豆瓣top榜單大都有具有一些共同特征。

歌頌人類的美好品德,簡言之——真善美。

這些電影也許不夠好,但其意義往往超出電影本身,成為一種精神象征,并喚起觀衆的某些記憶,激發情感,就像一個乖孩子,很難不給他們打高分。

許多人接觸這些影片,大多在中學被社會的教育系統所推薦,這些影片作為藝術“文以載道”,被期待承擔教化功能。體制希望我們從中明白一些道理——但這個道理卻是打破體制,想想也挺諷刺。

這是一部很成功的商業喜劇片,以其中一傻的旁白串聯過去和現在兩個時空,跳出了好萊塢劇作的節拍器,劇情雜卻有條不紊的,近3小時看下來,除了歌舞部分太多快進,觀感很流暢。

但我說不上來喜歡這部電影,生活太現實,便接受不了這種理想化藝術化的處理,這種反抗是停留在表面的,無法從根源進行改變。

萊俱和蘭徹完全是倆種人,處在不同環境隻能尋求于不同的教育方法,沒得比。就像河南考生每天淩晨起,一天學習十多個小時是因為喜歡嗎?機械背誦是因為喜歡嗎?

我們改變不了體制,我們是被體制化的人。

于是在文藝作品裡,找到一個理想化的發洩口。比起蘭徹,我更多時候遇到的是“病毒”老師,理解電影裡所作為對照組貶低的查圖爾,這就是我們所扮演的角色。

本以為教育壓力大到跳樓是以中日韓為代表的東亞社會特産,在人口爆炸的印度同樣上演着這樣的故事,在社會高壓環境下,不得不進行無效的内卷競争,以至于産生了很多畸形和病态的現象。

蘭徹是這個打破體制的人,他擁有主角的劇本和特權,而實際上他的形象也是人們内心對于當下社會不滿的映射,以喜劇诙諧的方式表現出來。

身在陰溝,仍擡頭仰望明月,願我們都能成為蘭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