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認識了一個網友,他向我推薦了幾部華語老電影,這也成了我喜歡上老電影的開端。那麼,第一篇影評就寫給《無言的山丘》吧。

電影的名字起得好,“山丘”是具象的地理空間,“無言”是被壓制的聲音。無言的山丘即是曆史的見證者,見證着殖民的黑暗與小人物的命運沉浮。當所有喧嚣與苦難落幕,唯有山丘依舊矗立,将那段被主流曆史遮蔽的底層過往,悄悄刻進岩層。

鏡頭語言同樣出色。這些老電影以放緩節奏為代價,換來了大量長鏡頭、細膩的場景渲染與細節鋪陳,力求達成端莊克制的叙事節奏,至少《無言的山丘》做到了。

而讓這類影片成為時代經典的因素,主要在于時代氣息的濃墨重彩——每一幕每一幀都是市井炎涼的縮影。影片中賣茶老人的每次出現,都是對街景的一次鮮活鋪展。不同于如今人們言行的克制,那段曆史裡的人,言行犀利又奔放,爽朗且随性,仿佛是真實曆史的複刻。礦工勞作的戲份雖不多,卻恰恰是推動劇情的關鍵。幾幕下礦的場景,既熄滅了阿尾與阿助的熱情,又點燃了礦工反抗欺壓的怒火,最終阿助殒命礦洞,情節設計得巧妙而自然。

妓院戲份的刻畫頗下功夫,在時長上毫不吝啬。影片深入描摹富美子與紅目的情感。紅目被槍決的瞬間,全片的悲劇氛圍推向了頂點。對妓院戲份的重筆投入,讓影片得以更透徹地剖析人情社會、生存困境與欲望貪婪。

再談談阿助與阿尾兄弟。影片前半段對阿助着墨更多,後半段對阿尾刻畫更細膩。阿助的機敏、本分與能幹,代表了大多數底層勞動者;阿尾的幾分怯懦與始終堅守的善良,則映照着舊時代另一類人的模樣。兩兄弟的形象恰好呈現了兩種最質樸的性格面向,也象征着絕大多數善良本分的工人階級,這一設計巧妙深化了電影的主旨。

結尾的處理值得稱道。阿柔帶着孩子離去,走向未知的前路。以她的勤勞質樸、通透堅韌,相信即便離開這片土地,也不愁吃喝。阿尾與富美子漸生情愫,為全片的悲劇底色添了一抹微光,也讓觀衆心中留有一絲餘溫——
時代會變好,可惜對他們而言還有太久要等,故事仍在繼續,生活總要向前。

這裡冒昧地借用我一個友鄰的一段短評:“山把金子藏在身體中,人把苦難藏進汗水裡,但山一直沉默,人卻發出哀嚎。風把思念吹到天空中,人把告别留在半山腰,但風向來自由,人卻無從脫逃。卑微的人們和歡樂無緣,隻與苦難相連。沉默的山丘從不曾眨眼,靜看滄海桑田。直到有一天,雷聲劃破寂靜,淚水打濕過往,悸動的大地才開始訴說這裡的心酸。


本片中人物身上展現的生命韌性,正是無數曆史悲劇電影共通的内核。而《無言的山丘》,也在悲劇電影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