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近年來惡評增多,跟這部劇有很大關系,很多不準确的,或者表達得太過含蓄的放在裡面,美化了一些不必要美化的,從而導緻醜化一些不應該醜化的,造成了很多誤解。

劇裡美化張學良的男女關系,實際上張學良的感情事遠比劇裡豐富多彩得多,人家自己也沒介意,都說出來過。把張學良演成一個傻白甜,有着一腔熱血的愣頭青,甚至為了表達父子情強行讓張學良變得有些“爸寶男”。徹底變成了一個隻有纨绔的纨绔子弟。有的人會認為這是一種美化,認為把張學良演“乖”了,但作為一方統帥,這簡直是莫大的醜化,我認為是把張學良演“傻”了。

張學良絕不是沒有心計的人,他确實說話很坦率,愛玩也是真愛玩,但絕對不傻。還帶着狠勁兒,真實的張學良自己說他不認親,跟他胞姐胞弟關系不好,有點不近人情,戲裡演的他跟他姐關系很好。跟郭松齡好是因為愛才啊,殺楊宇霆和戒煙都看得出他有一股子狠勁兒。違背張作霖放走傅作義是因為他是個講道理的人,跟他爸的野路子不一樣,其實也是一種愛才的行為。能站在那個高度上,不可能隻是靠爹,沒頭腦,如果隻是靠爹的傻白甜,在那個亂世裡早就被幹掉了,怎麼可能爬上那麼高的位置

張學良對張作霖的助力是極大的,在戰場上的表現也足以讓他父親給予信任和赢得奉軍中的聲望,這也是張作霖可以大膽南下的本錢之一。奉軍南下靠的就是依附張學良的新派奉軍,張作霖的老哥們在南下中沒什麼表現。張作霖的兒子很多,但是張學良受到最多的重用,作為一方霸主,張作霖也不可能明明覺得這個兒子不行,還要重用。每逢一些秘密會談,都是必派張學良為自己的代表,其他人都可有可無,這已經說明張作霖對張學良能力的認可

張學良被稱為民國四公子,其他四公子:段宏業(父親段祺瑞),孫科(父親孫中山),哪個父親差了?但是段宏業和孫科為什麼沒有張學良對自己父親的雄圖霸業助力大?并取得父業繼承?在那個亂世單靠爹就能走上那麼高的高峰,哪有那麼容易?

劇裡反複說張學良和張作霖是兩代人,這點确實不假,張學良是個當時的新派人物,生長環境和張作霖也不一樣,當然思想也很不同,所以張作霖派給他的任務和一些做法,他常常是不贊同的,但是大方向上他還是出于孝道也好,出于軍規也好,總是要遵從。所以張學良說他爸既是父親,也是長官。把張學良描繪成腦殼空空的,沒有自己思想,一切全靠爸的爸寶男太不合理了。

張作霖被炸死後,張學良的接任并不是因為世襲制,張作霖臨死遺囑隻是讓張學良做奉天督軍,而不是統帥東三省,最終張學良能接任東三省,并不是世襲來的。一方面是在奉軍内還是有一定威望,一方面他自己也用了一些手段,當然也有張作相的支持,所以說張學良是個傻白甜,怎麼可能?

實際上,張學良接任的時候,東北就是個最爛的爛攤子,日本人早就已經預謀已久占領東北了,增兵,閱兵,巡街,建造從朝鮮運兵的鐵路,跟張作霖關系已經破裂,劇裡在這方面沒有足夠的表現,沒有表現出當時東北的巨大變化,造成的錯誤觀點就是張作霖如果不死,能把控東北,更顯得張學良傻白甜。這裡我猜編劇的目的本來是想借此痛批蔣介石,但是給觀衆造成的誤解就是認為張作霖可以解決一切。當時張學良所面對的東北局勢,比張作霖複雜難搞得多。另外還有當時已經從北京逃往天津日租界的溥儀的活動,對東北局勢的影響都是張作霖之前沒有遇到的(劇裡都沒有表示)

被诟病殺楊宇霆後悔,所以認為這是沖動和感情用事,确實晚年張學良曾經後悔過,但是也隻不過是以後來的處境去考慮當年的事。當年楊宇霆就是想架空張學良,為了自己的權力,解決掉政敵也并非沖動,後來的考慮也隻是一種假設,另一種假設就是不殺楊宇霆,可能就被篡位了

後面的東北易幟也好,九一八也好,西安事變也好,西安事變後親自送蔣介石離開接受被囚禁都不是由于沖動,他心裡的盤算,其實都是符合東北軍利益的,是不是符合全中國利益那是另一件事。就像他自己說的,東北軍是他最大的包袱。弄清楚目的才能評判一個人的做法是否明智。不同的角度得出的結論是不一樣的。事實就是經過他的種種操作,東北軍的基本盤保住了。蔣之所以到死都不肯釋放他,說放掉他就等于放虎歸山,也不敢殺他,也是在這點。

所以認為張學良是傻白甜的才是真傻白甜

從張作霖死,東北易幟以後的這段曆史,如果真按實際拍根本就播不了,所以學這段曆史不能通過電視劇,這也是為什麼張作霖死前的部分能看,有爹在,用傻白甜人設,盡管假,但邏輯還能順,張作霖死後劇情邏輯無比混亂,傻白甜的人設,強行熱血愣頭青人設放在裡面完全沒有合理性,像小說人物,不像曆史人物,變成了玄學劇,不是曆史劇,根本看不下去

還有美化郭松齡反奉,絲毫不提郭松齡勾結馮玉祥,暗中和日本人也勾搭,這些都不提。郭松齡要求張作霖的投降條件竟然是他自己做奉天督軍,讓張學良留學,這不就是打着張學良的旗号給自己搶地盤嗎?好多人竟然覺得郭松齡像民族英雄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