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保羅·索倫蒂諾的《上帝之手》有人說過,這不是索倫蒂諾的電影,而是屬于保羅的。就是說,這是個包含大量自傳因素、氛圍極為親切的個人表達。
已經成為最近二十年唯一拿到奧斯卡獎的意大利導演,這次,索倫蒂諾有些放縱了自我,拍了每個導演一生隻能拍一次的電影:自己的故事。
難怪,男主“小法比奧”未來是想做電影的。由于意大利語表達的原因,當小法比奧跟朋友說起自己的夢想的時候,所說的“做電影”被誤解為開一家電影院的意思,如此呈現小法比奧跟同齡人思維上的差距。
在劇院遇到當地導演卡普阿諾,小法比奧珍惜機會,跟他搭上話,聊起電影。導演提醒法比奧,所謂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都是廢話,重要的是有話要說。被問道自己有還是沒有,小法比奧随口而出一句“我想去羅馬做電影,看看适不适合我”。聽完這一句,卡普阿諾先諷刺、後幾乎要罵法比奧了。
“沒人真正的逃出這座城市。羅馬,你他媽想去羅馬幹嘛?隻有混蛋才去羅馬。你有沒有看到這座城市有多少故事可以講?”
卡普阿諾還說一句:“你不能崩潰,法比奧。”
意大利語中的原話是“non ti disunire”。字面意義就是,你不要失去“自己的完整性”。電影上映了之後,卡普阿諾這個人物生活中的原型解釋了,這是足球教練會說的話,用來提醒球員要遵守自己場上的位置、做好自己負責的部分。你是後位,你不要跑去做前鋒,你管好防守就行。
在意大利,足球永遠不是簡單的個體育項目,而是生活的一個隐喻。球場和生活為一體,不管說的是哪一個,你都不要忘記自己的位置,你到底是防守還是前鋒,總要記得你是誰。
歸根到底,“你不能崩潰”是卡普阿諾在鼓勵法比奧不要失去自己的本質,不要跟自我切斷鍊接。好好留在那不勒斯,跟他一起拍電影,不要去羅馬。不要離開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文化。
多年離開了意大利的我,看到這一段不得不有很深的感同身受。十八歲後,在某種程度上,我全盤否定了意大利文化。我當時特别渴望忘記我來自哪裡、去重新塑造自己的身份。有的時候,我覺得自己精神上經曆過一種類似于中國那段曆史的個人版本。傳統、習慣、文化全都不要了。從零開始,也必然失去了自己的完整性。
怎麼把它找回來呢,不是一兩天的事。一個重要的前提是你學會了接受自己。慢慢從地上去撿起來自己零零散散的部分,再次構成自我。
公元前第四世紀,希臘德爾菲,走進阿波羅神廟能看到的第一句是“去認識你自己”。過了兩千多年,在離希臘不遠的那不勒斯,導演保羅·索倫蒂諾回歸了自我、重複了古人的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