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真的是個天才,她寫小說能成為中國近現代文學史上不可忽略的作家,寫電影也能讓作品爆紅。

她寫的《太太萬歲》是當年票房超過好萊塢的現象級作品,擱現在就是票房冠軍,能承包熱搜。這部電影上映時正值寒冬,上海連續兩周漫天大雪,即便出門極度不便,人們還是冒着大雪去觀看。因此,它自上映起便場場爆滿,票房直接超過同期上映的好萊塢大片《出水芙蓉》。

這部電影的厲害之處在于,它沒有大場面、狗血情節或大制作,隻有張愛玲獨有的、被部分人鄙夷了80年的“女人們的那點事”。正如标題所示,這部時長1小時40分鐘的電影,講述的就是一位太太的小故事。

唐家有位太太叫思珍,原生家庭很富有,卻在大小事上不斷說謊。婆婆過生日時,家裡傭人打碎了一個碗,她怕老太太覺得晦氣,立刻編瞎話說有小孩踢球砸碎了對面的玻璃,不是自家的事。傭人因工資低與老太太産生矛盾要辭職,她趕緊悄悄支開傭人,一邊平複老太太的心情,一邊偷偷用自己的錢補貼傭人。

老公說要坐飛機去香港,婆婆詢問時,她看了一眼婆婆就明白,婆婆是擔心坐飛機危險,于是随口說老公坐輪船去。思珍一天到晚幾乎沒有實話,但每一個謊言都是為了這個家。她就像家裡的粘合劑,可實際上并沒有起到真正的粘合作用,這很諷刺。

思珍的謊言仿佛一個黑洞,她說的每一個謊都必然露餡。老太太與傭人起沖突,正是因為發現了打碎碗的事,說明她沒遮掩過去。事後,老太太還責怪思珍總是袒護下人。她偷偷補貼傭人的錢也被老太太發現,同樣遭到責罵,被質問為何如此糟踐兒子的錢。

唐先生坐飛機離開後,老太太第二天看到輪船遇海難、全員遇難的消息,吓得差點出事。總之,作為媳婦,思珍似乎有一種本能,就是要讓以老公為中心的這個家過得快樂順遂。自己吃虧受罪、受點委屈都覺得值得、應該。

前面這些隻是小事上的說謊,後面的事才更能體現思珍的性格。她家裡很有錢,電影中她老公唐先生第一次露面就在她父親家裡。老公的目的是融資創業,希望老丈人給點天使投資。但思珍的父親很勢利,覺得唐先生沒前途,自家隻是普通中産,即便有錢放高利貸,也堅決不支持唐先生。

思珍知道後,馬上找父親聊天,不經意地提起“前兩天不小心知道婆婆在箱子裡偷偷藏了180根金條和一大堆美金股票”。勢利的父親一聽,立刻撥款支持女婿的事業,唐先生的公司就這樣辦了起來。

靠着思珍的謊言,唐先生的公司做起來了。事業有了起色,桃花運也來了。這時,女二咪咪(一個歡場女子)登場了,成了公開的二房,而且吃穿用度都比思珍好。思珍左右逢源、來回周旋、不斷欺騙,最終卻換來這樣的結果,換作誰恐怕都會崩潰。但思珍沒有,或許這就是《太太萬歲》的含義。

唐太太并非一般的太太,而是滿分太太。老公養二房,思珍選擇隐忍。娘家人發現後追問,她還堅持裝糊塗,說謊并發誓老公絕不會做這種事。這完全是零式喜劇,是張愛玲式的荒誕與反諷。

張愛玲的作品從不刻畫單薄的人物和故事,永遠在展現女性的真實狀态。像《金鎖記》裡的曹七巧,既對女兒和兒媳婦下毒手,自身也是受害者,既惡又可憐,形象複雜。《封鎖》中的吳翠遠,作為大學老師,也會有“女人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的恍惚瞬間。

《太太萬歲》裡的思珍同樣如此,她并非永遠隻為丈夫和家庭犧牲,也有自我意識閃現的時刻。後來唐先生出現财務危機,咪咪逼宮要錢,所有麻煩都找上門,唐先生卻躲了起來,把一切都推給思珍。思珍解決完所有事情後,向唐先生提出了離婚。

但這自我意識隻是一閃而過。唐先生發迹前曾許諾,有錢後給思珍買胸針,後來承諾兌現了一半——胸針買了,卻送給了二奶,思珍對此心知肚明。簽署離婚協議前,唐先生去找咪咪要胸針,被咪咪在臉上撓了一道血印,随後帶着傷痕去了律師事務所,說要把欠思珍的胸針還她。

前一秒還堅決要離婚的思珍,看到唐先生臉上的傷痕,立刻熱淚盈眶,十分感動。覺得他為了自己、為了一個小胸針被打成這樣,是浪子回頭。于是她決定不離婚了,在律師事務所找紅藥水給唐先生包紮。故事最終以大團圓結局,唐先生和思珍又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這裡有個呼應前面的細節:唐先生跟老丈人要錢失敗的那晚,回家很晚,醉醺醺的,臉上同一位置有一道相似的傷痕。當時他對思珍說是路上不小心撞到的,思珍也是急切地滿家找紅藥水給他療傷。結局的這一幕讓人聯想到那次負傷,是真的撞到了,還是唐先生不止一次出軌、被别的女人抓傷?張愛玲沒有明說,這是她的一貫作風,留些細節讓人猜疑、細思極恐。

故事以圓滿結局,但當時的上海人對這部電影提出了批判,主要針對其“三觀”,認為它鼓勵舊中國陋習和渣男,暗示渣男做了壞事仍能被家庭接受、回歸家庭,沒有對社會和民衆起到思想教化作用。

看到這種論調會覺得大開眼界,可想而知,早慧且極具智慧的張愛玲,講述了一個如此苦澀的笑話,卻被解讀為“鼓勵渣男和舊社會陋習”,她當時該有多痛苦。

作為80年後的觀衆,該如何解讀這部電影?無論是思珍随口即來的謊言,還是最後因小事選擇原諒,這些啼笑皆非的行為,都是沒得選之下的選擇。她被牢牢鎖死在父權結構中,是被抛棄的女人。

電影中,思珍的謊言和原諒看似主動,實則全是無奈,因為她無處可去。最明顯的一幕是唐先生出現财務危機時,思珍的父親就上門讨債了。

得知婆婆有180根金條是思珍編造的謊言後,父親勃然大怒。婆婆說“你閨女騙你,你找她要錢,與我無關”;父親則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她嫁給你們家後就不是我的女兒了,她騙走的錢,是你們家騙的”。

這一情節經典又尖銳,張愛玲寫出了當時乃至現代女性的處境:她們從未有真正的歸屬,她們沒有自己的家。在婆家是外人,在娘家也是外人。作為“潑出去的水”,她們隻能選一邊依附,發自内心地把所選之處當家。這是人類的本能,于是很多人像思珍一樣選擇了婆家。

就像商品從商店賣給顧客,顧客家看似更塵埃落定,她們便更把這裡當家。可大家都清楚,她們是“貨”,哪都不是真正的家。處于這種無家可歸的境地,她們與思珍共享命運,把犧牲自己當作本能,而犧牲逐漸變得廉價且理所當然。她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粘合家庭,可家雖看似粘合好了,自己卻落得人人指責“張嘴就說謊”的下場。

這就是長久以來女性的困境,尤其在婚姻中。這種處境像大糞,瓜果蔬菜靠它當肥料,它卻顯得惡臭、面目可憎,全家無人同情,成了衆矢之的。張愛玲很超前,卻因此挨罵。不過,80年後的讀者和觀衆或許認為自己完全理解了她,其實未必。有個容易被忽略的細節是女二咪咪。

張愛玲的超前堪稱生猛,她不僅展現了婚姻中女主的不幸,還塑造了立體的女二形象,這是很多影視劇做不到的。長久以來,影視劇中的女性形象大緻分為聖女和妖婦,不仔細看的話,可能會覺得《太太萬歲》也是如此:為家庭付出的思珍是苦情聖女,而勾引男人的咪咪是經典妖婦。

但實際上,咪咪身邊總有一個挂墜似的男人。據說那是她老家來的哥哥,實則是她的老公。電影暗線中,咪咪是出賣色相養活老公的女性。唐先生找咪咪要胸針被撓後,是給了咪咪的老公一塊表,對方進去揍了咪咪一頓才拿出胸針。

某種意義上,咪咪也是為家庭奉獻的忠貞女人。她是鎖在婚姻裡的虔誠女人,隻是忠貞的形式不同。歸根結底,她也是除了婚姻無路可走的女人。

無論是咪咪還是思珍,看似是妖婦與聖女的對照,實則沒有區别。她們既不是妖婦也不是聖女,隻是走投無路的女人,她們始終隻有婚姻這一個居所。她們各顯神通,想盡辦法犧牲自己留在婚姻裡,而所有悲哀、苦澀、絕望的處境,最終都被一團和氣包圍。觀衆遠遠看着,一切都一筆勾銷,成了大團圓。

即便在80年後的現在,在很多單薄文藝作品的影響下,很多觀衆仍無法欣賞立體的人物。大家難以完整體察優秀作品的複雜之處,習慣了工業化“科技與狠活”帶來的思維偷懶,這是當下存在的問題。

因此,我們需要訓練自己閱讀複雜、理解複雜、思考複雜,這一點值得反複強調。

最後,分享張愛玲為《太太萬歲》寫的題記:中國觀衆最難應付的一點,并不是低級趣味或是理解力差,而是他們太習慣于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