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四期的澳門文化探索系列中,我們介紹了澳門的曆史建築街區飲食。得益于諸多影視作品的宣傳,大家對這些或許并不陌生。香港電影常在澳門取景,表現紙醉金迷的賭場風雲。韓國偶像劇來澳門拍攝那些歐式的建築,襯托浪漫愛情的場景。連好萊塢也來了,007系列中澳門是個虛構的神秘世界。

...

受制于曆史及其他條件,澳門産業發展單一,文化輸出力較弱。一直以來,熒幕上的澳門并不那麼真實,裡面沒有澳門人的真情實感,也沒有澳門人的故事。

但是澳門人真的無法講好自己的故事嗎?本期文章帶大家走進你所不知道的澳門本土電影和戲劇的世界,答案就在其中。

本土電影

電影是一個城市一個時代的鏡子,沒有本土創作的城市,任物質再發達,文化終歸是貧瘠的。

不同于台灣和香港有着完善的電影業和出版業,澳門既沒有本土人才的培養體系,也沒有引進并發展産業的制度。長期以來,盡管澳門有喜歡用影像書寫自己故事的獨立電影,如《亞明的故事》,但在制作上還是較粗糙,無法進入大衆的視野。

最近十幾年裡,這種狀況有了改變,誕生了兩部非常重要的本土電影作品,它們沒有像以往的港片那樣去消費澳門的元素,而是拍出了真實的澳門。因為夠本土、有特色,電影還進軍了國際影壇。

...

改編自澳門本土小說《奧戈的幻覺世界》,由大陸導演執導的澳門電影《奧戈》,探讨的是澳門回歸前群體的身份困惑。故事以一位土生葡人Diago的視角展開,他從小被華人家庭養大,在知道生父另有其人後,踏上去葡萄牙尋親的道路。Diago尋找的其實是一種身份認同,在回家和離家的選擇中,表現是對于回歸的身份焦慮。就像飲食篇提到過,我們在葡國是找不到葡國雞的,這是隻屬于土生葡人的文化。Diago即便有着葡國血統,但他也被打上其他文化的印記,很難去追問他的文化根源。既然無法解釋Diago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這個難懂的問題,他最後決定不去葡國尋親也是理所當然。

...

電影《奧戈》于2010年入選捷克國際影展的競選項目,雖然最後沒有獲獎,但的确是一部好片子,網絡上可以找到。它不僅訴說了澳門人的故事,有着本土的視角,也因為連接了地球的另一端,帶着全球化的思考,表現了曾經曆殖民時代的群體性迷茫,用廣大的維度去看待世界。

澳門戲劇

澳門是不缺劇場表演的。早在幾個世紀以前,葡國人就在澳門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西式劇院-崗頂劇院,可以說,澳門有着悠久的西式話劇的傳統。同時,中國傳統的戲劇如粵劇也沒有因此沒落。兩種戲劇形式在澳門和諧共生,但觀衆能看的隻有戲本身。

...

有關澳門本土議題的戲劇一直是缺席的,稱得上澳門本土創作的戲劇,必須得跟澳門進行對話。

由澳門特區文化局主辦的澳門藝術節是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事,音樂、戲劇和視覺藝術展覽都是表演項目。到了最近十年,藝術節上的本地作品開始嘗試建立劇場與澳門社會,乃至本土文化的聯系,試圖找到對話的渠道,澳門戲劇才開始實現本土意識的覺醒。

...

土生土語劇場作為非遺文化保育項目亮相于藝術節上,而它也因極富本土味、反思性強被推崇。這個是個表演草根文化的舞台,由土生葡人演員用土生土語(飲食篇有介紹)訴說自己的故事,常常嬉笑怒罵、諷刺時弊。

...

在17年上演的《風來運轉》中,貝納多經常運氣很背,突然有一天,他似乎終于轉運了,中了張香港彩券!但受到強烈台風影響,貝納未能前往香港領取豐富的獎金,而他手中的彩票就成為了衆人虎視眈眈的寶物。13年上演的《投愛一票》,聚焦的是立法會的選舉,劇中模仿議員的口音,挂着人物的照片,大開玩笑,用通俗的手法,将複雜敏感的社會事件劇場化、簡單化。

澳門戲劇多在澳門本土上演,網絡資料較少,建議大家以後去澳門現場感受下土生土語劇場的魅力。

電影和戲劇同屬表演藝術,都承載了訴說本土故事的使命。如果本土話語權長期喪失,澳門的文化元素隻能成為别人商業電影中的消費元素,最終無法擁有文化輸出力。一直以來,遊客湧進澳門,逛賭場,品美食,看建築,卻很少有人走進澳門的劇場,停下來欣賞本土的藝術。這是澳門産業單一背景下的無奈,也是文化創作和推廣不力的結果。下個澳門藝術節,也許是個新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