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這部獲得柏林金熊獎的#wlw# 電影,有太多感受想和大家分享。好電影的魅力在于:它不僅講故事,還能挖掘觀衆内心深處未曾被觸碰的角落,讓人既被看見,又被理解。

先說缺點:影片的對白和獨白過于飽滿,幾乎帶着小說改編的質感。導緻我在讀字幕和看畫面之間不停切換,觀影稍顯吃力。這個是我覺得唯一的缺點😆
電影主線是一段17歲女孩的暗戀故事。我最喜歡的場景設計是“織毛衣”——作為情愫發展的隐喻,它既可以充滿母性,也能帶着暧昧。兩個年齡差距明顯的女性一起織毛衣:你可以理解為她們在分享親密,也可以理解為隻是一場專注的手工。老師是否真的回應了女孩的情感?還是女孩的自我投射?這種暧昧與不确定性,恰恰構成了影片最迷人的張力。
影片裡還有一條讓我印象深刻的副線:三代女性因女孩的單戀日記而展開的對話:
讓我同樣印象深刻的,是三代女性圍繞女孩的“單戀日記”展開的對話:
外婆感慨:“她的愛真誠而熾熱,我好羨慕。”
媽媽的第一反應是擔憂:“女兒是不是遭遇了侵犯?”随後又轉向欣賞:“她寫得太好了,應該出版。”
女孩:“我不代表任何群體,隻代表我自己。”
三代女性的反應,恰如三種不同層次的女性主義觀:外婆遺憾覺醒太晚,錯過了盡情享受人生的機會;媽媽強調事業與價值變現,卻被外婆“鄙夷”;而女兒拒絕被定義,捍衛個體經驗的獨立性。通過這條副線,影片展現了北歐社會對“愛與個體經驗”的尊重與包容。
最讓我胸悶的一幕,是女孩的手稿交到老師手裡後,老師與母親的對話。老師說:
「那些描寫讓我非常困惑,太露骨了,明顯是她的幻想,但讀起來卻有種被侵犯的感覺。她描寫自己撫摸我手臂時的細節讓我直冒冷汗,那算是她在侵犯我嗎?」
「可話說回來,迷戀本來就是自我中心的。她沉浸在自己的感受裡,而不是真實的我。」
看到這裡我一度懷疑:導演是否在暗示一切隻是未成年女孩的幻想?直覺和理性告訴我,不該是這樣。後來查閱導演采訪,我得到了确認。導演談到:很多治療師看這個部分都認為—老師的反應是施虐者的典型辯護:把自己僞裝成“受害者”,試圖操控輿論。她其實清楚自己做錯了。

作為一名正在學習的心理咨詢師,我更想指出:電影裡的咨詢師是不專業的且傲慢的。
1.沒有建立起真正的咨詢關系。
2.對來訪者的體驗進行了否定和簡化。
3.把理論框架強加于當事人,而不是尊重她的獨特生命軌迹。
我認為,心理咨詢的目的,從來不是把人的經曆“扁平化”,而是提供一個安全、自由的空間,讓個體探索并書寫屬于自己的生命故事,完成她自己的“英雄之旅”(借用榮格的比喻)。這一點來看,我想影視創作、人文研究,其實都在做同樣的事。
最後想說,現代人似乎越來越疲于談論和體驗“愛”。因此格外感謝這部電影仍然願意正視愛、描繪愛,尊重人類最基本的情感體驗。當宇宙走向盡頭,人類最終需要的,也許還是愛與擁抱🫂。無論愛的結局如何,愛本身就是美好的。就像那個勇敢的女孩,敢于直面情感風暴,她讓大人們看見:青春期的愛或許莽撞,卻比任何成熟的謹慎更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