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關于日劇與國産劇的碎碎念
看過《四重奏》後,被坂元裕二的劇本所打動。一些影評将《四重奏》、《花束般的戀愛》與國産電視劇中的驚天動地、轟轟烈烈、遠離普通人生活體驗的情節相對比,覺得大失所望。
然而從文化尋根上來看,日本文化本就善于将目光所及之處落在日常生活,中古時期(11世紀)重要文學作品《源氏物語》,成書于日本平安時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長篇小說。出自日本女性作家之手,紫式部以女性特有的細膩心理書寫尋常生活和自我内在想法,使《源氏物語》成為日本傳統文學的集大成,也成為“物語文學”的濫觞,而這種“物哀”風格體現的既美且悲,浮現着對生活的敬意與無奈,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正是日本文化的底色。
中國叙事文學溯源要始于《史記》、《左傳》等史傳文學,曆史兩個字本身就是波瀾壯闊的代名詞,那些波詭雲谲、蕩氣回腸自然奠定了中國人對叙事故事最初的向往,中國叙事文學發展到宋元時代《水浒傳》、《金瓶梅》等才開始注重起周旋于市井生活中的細民。
所以有時也無怪于我們今天的影視劇仍然在宏大叙事上揮毫潑墨,除卻市場需求導向外、編劇思想與觀衆的生活體驗難能共振,文化源頭的截然相異,也導緻我們的青春片、家庭劇始終與我們當下的生活、情緒隔着一層厚障壁。
02 分享真的是愛情的開端嗎?
以前看過一段話“最美妙的時刻不是熱戀,而是有人忽然闖進你心裡的那一瞬間,仿佛擁有了新的世界,叫人相信所有的劇本都是為你我而寫。”
古詩詞裡也寫“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而理所當然的美好開端會讓人對“人間無數”後面的生活想入非非,女主絹看着自己關注的戀愛博主消失,但是總相信自己的愛情會有所不同。男主小麥也滿懷期待地說着“我的人生目标,就是和你維持現狀。”
愛情需要信仰,和生活中大多數事情一樣,總得堅信會朝着好的方向去發展,這樣才能走下去。
可信仰到底要從什麼地方獲得呢?
兩個21歲的年輕人,在一個城市中匆匆趕電車的陌生男女,因為錯過一班末班車而攀談起來的一對孤獨靈魂,萍水相逢,素昧平生,卻神奇般有着共同喜歡的作家、遊戲、私藏愛好,對這個世界莫名其妙準則的費解,對生活浪漫主義的遐想與追求,他們不是那些一見面就聊《肖申克的救贖》和熱播劇的成年人,而是對方眼中獨一無二的有趣的人。
于是将小心翼翼珍藏了許久的靈魂,像從滿滿的儲錢罐裡面倒出硬筆一樣,一點一點打開自己。
而後發現那些自己曾經敝帚自珍的東西也正是對方惺惺相惜的事物。愛情中最匪夷所思的羅曼蒂克花束在這時開始綻開。像打開盲盒一樣的概率,遇到和自己共振情緒、共享愛好的人。
可是彼此分享就意味了解嗎?分享的欲望和其他欲望的渴求是不是也沒有什麼高下之分呢?而且還是更加不穩定的存在。
一開始以為對方會喜歡、會明白、會理解,于是将那些自己認為生活中微不足道的閃光時刻或者瑣碎時刻分享給對方,期望可以得到精神上的回應,這種精神回應起初建立在兩者互相理解的基礎上。
可就像《重慶森林》裡所說的,了解一個人并不意味着什麼,他可能今天喜歡鳳梨罐頭,明天就喜歡上别的什麼東西。
所以當女主絹看到兩個人一起去的面包店倒閉的時候,發給男主小麥,期望對方能體會到的是自己的失落感和對過往甜蜜的追憶,可是恰恰沒有,就像對着懸崖大聲地喊出一句話卻毫無回音,小麥說去另一家的面包店就可以了。
絹的情緒,被忽視掉了。她以為那是一家對她們兩個都很重要的面包店,但其實隻是她自己的回憶。
包括那些她想要再看的電影,她想要小麥出差時候看的書,想一起玩的遊戲……諸如此類的充滿期待的時刻,一再被擱置。于是從努力溝通渴望對方改變與回應,變得欲言又止,變得不再溝通,最後變得不重要了,小麥朋友去世的一晚,兩個人各懷心事,但又隔着巴别塔,沒有溝通但也沒有尴尬,因為變得不再重要了。
又是乍見之歡和舊處不厭的兩難。沒有什麼生離死别的轟轟烈烈,就是一地雞毛的細節,打敗了愛情。
就像《四重奏》裡面的丈夫說起對妻子的感受,“當然是愛的,隻是不再喜歡了。”
沒有跟妻子說不要在炸雞上放檸檬汁,太細節了,太像生活了。不是因為這件事情太小所以不值得說,而是因為這樣瑣碎的事情太多,無力去說,那本被妻子墊在盤子底下的詩集和被小麥扔在後備箱的書,是那麼相似。
03 天造地設的一對,隻是童話吧。
有時候覺得自己遇到了soulmate,仿佛命中注定一樣,電光火石之間,故事發生了。
可是愛情發生太迅速,危險就是帶有太多錯覺,神秘感不過是因為不了解,起先是想要愛一個人,心上人的出現成了第二個步驟,于是在想象的空間用自己的渴望堆鑄起來對方的形象,本就是一個創造出的幻影,當不盡如人意的時候,就不斷的去懷疑這個幻影,懷疑一個虛假東西存在的真實性。這個時候愛情就不堪一擊了。
fall in love 的前提不僅僅是靈魂共振,還有就是對彼此茫然無知。
《四重奏》裡的丈夫被妻子拉小提琴的樣子所吸引,兩個人相談甚歡開啟婚姻,而直到離婚時候才知道妻子隻是想要一個家人的原因是因為童年時候的傷痛,而自己婚後仍然想要想戀人一樣相處的方式也是對方所不能體會到的。
女主絹不能明白三個月沒有一起做愛的男朋友是如何提出結婚這種話的,男主小麥不能理解明明在一起這麼久了,都已經工作了卻還要保持學生時代的戀愛狀态。
起初的聊得來隻不過是一個起點,一個不算很壞的起點,可我們總擅長把一手好牌打爛,或者說其實彼此興趣相合也不意味着什麼,其實兩個人想要的東西自始至終都沒有變過,不是生活、工作或者諸如此類的現實壓力改變了對方,而是一開始就不是天造地設的一對。
可是,沒有天造地設的一對吧。
絹想要的是很細節的東西,她曾經以為可以和對方在耳機裡面分享同一首歌的人一定能理解自己對生活的感知吧,以為喜歡同一個漫畫的人也可以明白自己不為人知的小情緒吧,以為會穿一個款式帆布鞋、衛衣的人也會和自己喜歡很多相似的東西吧。墜入愛河時候的任何言行舉止都有了潛台詞,這些潛台詞溢滿了生活,給本來無聊的生活平白增加了不能承受的深意,生活也美好地不真實起來了。
因為相遇時候彼此契合的起點太高了,于是落空的可能性就越大。
04 雖然默契還在,但愛情還是一樣會破碎。
男主和女主在一起的時候,兩個人都心照不宣地決定要在這晚離别之前向對方表白。兩個人打算分手的時候,也一樣都在心裡這樣默念。
最讓人唏噓的也無過于此了,相處時候最浪漫的約會就是在一起的時候和分手的那次。電影真實到完全真實到每一處細節裡面,兩個人在回憶過往的美好時刻,心裡卻都做着分手的準備,但是男主卻說,“我們結婚吧”,心裡做着分手的念頭,但嘴上卻說出了結婚,愛當然是很愛的,可是女主想要的點點滴滴的細節上的在意,而不是這樣一次又一次的看似豪言壯語實則漫不經心的承諾。
最後兩個人還是分開了,是很相愛,但卻分開了。
再次遇見的時候兩個人不約而同地背對着彼此揮手再見,默契仍然還在,從來沒有變過,隻是兩個人最想要的東西不一樣。
一個人想要落在細節處的重視,情緒的共振,持續性興趣的分享;另一個人覺得朝夕相處的陪伴已經足夠好,這樣在兩個軌道上面行駛的愛情可以長久嗎?
如果兩個通過語言進行漫長又富于趣味的跋涉去了解彼此,那麼也同樣面對這種方式的巨大風險,就是當袒露自己的欲望,卻被忽視掉時的失望;當分享自己喜歡事物時候,卻被回以無所謂口吻時的失落。
但即使這樣,坂元裕二的劇本還是讓人會看到愛情裡面最美好的樣子,最無可奈何的樣子,既美又悲,美麗又徒勞。
對于愛情,我,一無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