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大都市愛情法》硬控的這幾天,拿了小說原文來看,發現又被小說繼續硬控行所以這幾天對比了下,寫了些二者的相同和不同,希望對大家有參加價值。
這部劇改編自作者的小說《在熙,燒酒,我,還有冰箱裡的藍莓》。值得注意的是,這四個故事其實是四篇連載的中篇小說——分别在2018年秋、2018年冬、2019年春、2018年冬。作者在最後《作者的話》說明:“書中收錄的四篇小說作者映(即電視劇裡面翻譯成的‘煐’),都是一樣的存在,也是不一樣的存在”。
盡管小說和電視劇大體相同,但在一些地方的設置,表達還是有所區别,這些區别可能也影響了我們對于電視劇的理解。所以我把這些區别都列出來,大家可以參考下。
第一章。沒有攝像師。
第一章(對應1/2兩集)是從在熙的婚禮開始倒叙,主角是在熙。
男主得知在熙把自己的同的事情和男朋友說之後生氣,也并不僅是因為被出櫃,更難受的是男主覺得這是一個被背叛的信号。
攝像師的原型是叫“K3”,一位工學部的男生,進了汽車制造公司買了一台K3,所以經常和他坐着K3閑逛。K3也是一個被霸淩過,周期性想自戕的人。後來也是交通事故,最後給主角發的消息是:“如果執着不是愛情,那麼我從未愛過”。
2.第二章大家似乎有些誤解。首先,在小說上這章的重點是放在媽媽上。在媽媽罹患癌症的最後幾次陪伴的時候,也是在章節的末尾,原文說:
“哪怕隻有一次,也希望你向我道歉。關于當時你踐踏我的心。你以這樣的形式生下我,以這樣的方式養育我,卻決定把我推開。……我知道那不是媽媽的本意,也不是媽媽的錯,雖然我知道,我……
——我永遠也無法理解你。
——什麼?
——真的很抱歉,恐怕我永遠都不會原諒你。”
這裡指的是男主從小感覺到的缺愛。他從小看着家庭破碎,父親再婚,母親努力工作,卻也瘋狂相信基督。高中的時候因為和男生接吻被她發現,送他到一所精神病院(所以電視劇裡面那些鏡頭應該也是寫實)。
回去的時候媽媽還給他遞了一張紙條,寫的是《利未記》的話,
“必定要處死的罪:人若和男人苟合,想與女人一樣,他們二人行了可憎的事,要把他們處死。”
哲學編輯是一個非常強勢的人,他是積極學生yd的負責人,厭惡帝國主義,但同時也有虛僞,或者說不誠實的一面。而映則是一個缺愛的人。所以盡管映非常不認同他的價值觀,但還是委屈自己,“當時我正在全神貫注想着怎樣才能讓他喜歡我,如果有必要,我甚至準備改變自己的價值觀”。隻有當他發現了哲學編輯的電腦,發現那篇大肆斥責同性戀的文章,然後才誠實面對自己,才發現原來我這麼委屈自己,其實是深層厭惡自己,其實是想要得到媽媽的道歉——
“我真心想得到她的道歉,哪怕隻有一次”。
哲學編輯并不是想要利用男主!是他自己也無法真誠面對自己的内心。所以害怕和男朋友在高級餐廳吃意大利面,而是選擇吃好兄弟之間常吃的生魚片。男主也是因為很想得到媽媽的道歉(或者說是認可),所以才會邀請他和媽媽見面。當然最後對方也退縮了。
最後的吞藥自殺也主要不是因為哲學編輯,而是因為媽媽。媽媽似乎在理解他,但最後也隻是說了一句:“别費心了,反正人都一死”。
電視劇裡面的那幾個好朋友真的是很暖的色系,但小說裡面也都沒有。主角和媽媽其實最後也沒有得到和解,電視劇感覺和媽媽還算是有和解。
這章寫得真的非常好。
3.第三章是映和圭浩的故事,本章名字就叫做《大都市的愛情》,可見是劇版的重心。
值得注意的是,正如剛剛所說,這四章在小說中并不是連續的一個故事,而是四個故事,隻是四個故事間有所聯系(比如在熙在本章中再次短暫出現,第四章主要也寫的是男主和日本人在泰國回憶叫作圭浩的前任),所以時間線并不是完全統一的。盡管電視劇在處理的時候,導演用了男主的一幫朋友讓故事顯得比較連貫,但還是有比較多似乎并不連貫的情節:我們會發現,之前幾集的人物之後不見了,比如後面好像忘光光攝影師了;第二個故事男主自殺後,在熙也沒有來看他,也沒有提到在熙。(除了在第二個故事和第三個故事間隙的時候,電視劇有出現一幕男主的想象來貫穿)
所以我依舊傾向認為在劇版,導演/編劇可能也是有意讓這四個故事盡量各自獨立一些,平行一些。
所以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映和圭浩在泰國遇到雨的時候,第三個故事和第四個故事的鏡頭等都不同(當然這一個區别也可以用其他的角度來理解);更重要的是,同樣可以理解,男主為什麼在攜帶凱莉之後似乎還是多次發生肉體關系?(這也是男主設定最為大家所诟病的地方),雖然可以以U—U的方式來解釋,但是更多的問題無法解釋:為什麼沒有和攝像師說,在熙說,還有他那麼愛的哲學編輯說?
所以我個人覺得不必考量這個時間線上的問題,如果把每兩集都當作獨立的故事,每一個單元都有一個重心:一是讨論失去的友誼,二是讨論原生家庭/愛與被愛/是否對自己誠實;三四是講愛的消失/以及hiv這個社會議題。或許這樣會覺得影片所要講的東西更多更有力,而不僅僅隻是一個戀愛故事。
4.第四章,這一故事還有一個值得回味的地方,就是按照上文所列這四篇連載的時間,其實作者是先寫日本人的故事,然後才展開寫圭浩的故事的。(最後日本人也是凱莉攜帶者,然後日語獨白那裡真的非常好,這一章似乎是電視劇超過原小說)。
最後關于圭浩和映的結局。電視劇因為把四個故事前後聯系起來,凸顯出了男主的“成長”。或許作者在寫這四篇小說的時候也有意于此。在第三個故事中,男主因為有自己的課題(凱莉)而陷入自己的自卑世界裡,很難去正常接受愛,表達愛。但是在第四個故事裡面,男主重遊泰國,看到那個蘸上了咖喱的床單,讓他逐漸意識到自己有多愛圭浩。到了電視劇的最後,男主終于打算搬離在熙的屋子,面對新的生活,雖然故事好像是以男主孤單一人結尾了,但我們也認為這也是電視劇導演再次給我們的一抹暖色——男主終于願意走出自己的那些精神困境了,終于想要更勇敢一點,更積極一點去面對自己,也去愛那個值得愛的人。電視劇也有個鏡頭,在舊日的酒吧裡,提到圭浩可能近期會回韓國一趟。也祝願他們在那時候會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