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戈達爾最為人稱道的《精疲力盡》與《狂人皮埃羅》,《法外之徒》中詩意化的表達明顯少的多,這也使得它比上前兩者更易懂。這也與獨白對本片評價的“三流小說”、“對B級影片緻敬”相契合。在薄弱的故事中,的确很難讓人完全沉浸于影片中,戈達爾很聰明的不時的加入獨白,始終在提醒觀衆:你們正在看電影,這使得在無聊的劇情推進中影片煥發出有趣的魅力,戈達爾就像一個朋友一樣與你交流。
當然,在攝影與剪輯方面,戈達爾仍是一絕,無論是“一分鐘沉默”抑或是更經典的“三人共舞”和“9分43秒”都能予人以驚喜。
本片所展示的迷茫與樂觀使人往往能忘掉其人物塑造的不足,當然,這也許是戈達爾有意為之,他将人物的心理與動機壓至最低或者可以說幾乎剝離。一般來說,搶劫的目的無非是為了錢,但像Franz與Arthur二人本不是竊賊的人來說,搶劫是因為環境所迫,他們需要錢,搶劫是被逼上的一條絕路。可是本片中,你找不到二人搶劫的動機,甚至整個搶劫計劃都如同兒戲,我們不知道他們為什麼要實施這個計劃,在後續Odile勸說二人放棄時我們也無法理解為什麼二人還要繼續。也許答案就在Franz疑問中:“世界是否正變成了一個夢,或者夢是否成為了一個世界”。他們似乎對于自己的人生毫不在乎,在迷茫中任憑自己墜落,直至走向毀滅。在影片的結尾,Arthur死後占據影片的不再是迷茫,也不是悲傷,而是一種樂觀,在Franz的言語中搶劫與Arthur的死所本應帶來的沉重感一下就消散了,其所體現的樂觀是輕松卻有力的,你還來不及為Arthur哀悼,Odile所表現的悲傷還沒能占據我們時,新生活便已然到來。
本片在前後呼應上也處理的十分巧妙。一開始英語班上翻譯《羅密歐與朱麗葉》的那段話便暗示了Arthur的結局;影片開頭Arthur對與比利小子的模仿與其中槍後的表現出奇的一緻,盡顯荒謬;Arthur與Franz的抛硬币賭約也和結局不謀而合。
總的來說,《法外之徒》可以說是戈達爾較為接地氣的一部影片。它向我們展示了戈達爾離開政治議題後最真實的自我:愛、迷茫與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