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故事快速推進到 Evan 和 Zoe 的典型高中生戀愛氣泡時,這個海市蜃樓大概就将幻滅了。果不其然。
Words fail.
最開始寫的那封信:be yourself。還記得嗎?
當然這裡Evan是否是社恐患者,對乍然出名的反應是否合理等,不作深究。姑且假設Evan即Evan。
大約影片近半的時候,我一直暗暗捏了把汗的真相以狼狽不堪的方式揭開了。
人總得面對,不論你竄改了多少次記憶,不論你粉飾了多少不堪,不論你懷有何種居心與目的。
終究要面對自己犯下的過錯。
Evan畢竟是善良的,是内向審視的。他将責任與過錯都推向自己——是我的錯,是我想要繼承Connor,做一個中産體面富足家庭的寄生蟲。
寄生蟲。不可否認,人皆有欲念。而世事如棋,小欲有時候會釀成大禍。student program leader力求卓越,事事完滿。無論是她想以Connor這個項目為成績,還是以成就感來饋贈自己,她無可否認地是這個假故事的推動者——多麼諷刺,一些話語,一些符号,人們就會被鼓動着去相信去支持去為一個素昧平生的人發出廉價的悲喜。

但有欲念便可抹消人的善意嗎?

是Evan的柔軟與善良讓他想要去安慰這個悲傷的家庭,是program leader的善良與熱情讓她去發起項目,說服Evan。

而他也得到了善意的回報。那家庭的母親說,就此作罷吧。我們已經失去了一個兒子了……

那個自殺的Connor。

那個曾經試圖自殺的Evan。

那個Evan推動建立的紀念Connor的orchard。

我們作為家長沒有關注自己兒子的心理健康,我們失去了Connor。而Evan,我不是你的家長,但又是你的家長。我如何能再殺死一個Connor呢?

就像我遞給你我兒子的領帶時候說的那樣,看來很多人不了解你,就像很多人不了解我的兒子。

人是複雜的呀。

就像這位母親最初問Evan的,難道他(Connor)就沒有好的一面嗎?

有善念,有欲望,方為人。而你要做的就是接受自己的不足,乃至“惡”,be yourself。如此才是無愧于心,如此才能處處是坦途。

????

據說影片較音樂劇删減不少。唱段、表演細節、表演形式還算達标,情節邏輯稍遜。除了影片給了一個不痛不癢的理想化結尾之外,影片故事似乎并不能給觀衆一個關于Evan到底是何等樣人的暗示。Evan與自我的對話似乎都建立在與Connor一家人的故事之上,缺乏一些前因。故事收尾最後也沒有在自我認知方面有探索和升華,這好像是影片偷懶的地方。但無論如何,是一部能讓我幾度落淚的共情之作——而電影之于我,情感觸動總比劇情重要。

????

處處是鏡像:正如Evan與Connor互為鏡像,Evan的媽媽與Connor的媽媽也是如此。當Evan的媽媽說你可以告訴我,當她唱着那段我永遠會在這的心聲的時候,恐怕Connor的媽媽也想這樣對Connor說吧。

????

處處是符号:Connor媽媽堅持微笑示人,穿着的Lululemon,特意标出來gluten free的handmade apple pie,Connor繼父的Georgetown law上衣,有年份的棒球,乃至繼父的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我和朋友說這位繼父像是拉丁裔的或印度裔的,看起來像古巴人,感覺是在暗示當代美國中上層社會階級流動的族裔情況。朋友一查,果然如此。她說我在這樣判斷的時候話語充滿stereotype,我也笑,說換言之,“常理推斷”,而說不定導演就是需要借觀衆的stereotype來暗示呢?我私以為導演嘲諷了短視頻社交媒體時代不求真相但求故事精彩的現象(當然這也可以使很多人獲得幫助),嘲諷了一些中産生活(母親整日在家卻對自己的兒子一無所知,父親和孩子相較母親,遊離于家庭)。

????

26 Sep
alamo draftho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