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欲望”和“空虛”之間的矛盾】
看電影《時時刻刻》的一些影評,感覺它被誤解的挺深。不是為了表現各種歇斯底裡和自殺的場景,不是為了還原伍爾芙和達洛維夫人的文學形象,不是表達性少數群體的心理狀态,或者說不僅是,而最根本的是它還原了一種人生存的狀态:the hours(空虛) after the party(欲望).就像張愛玲的小說裡,華麗背後的蒼涼,袍子上面的虱子。就像《尤利西斯》和《故事新編》裡後英雄時代,隻剩下真實的狼狽和一地雞毛。就像《都柏林人》裡宴席後的荒唐,隻剩下雪落在愛爾蘭的平原上。
從飲食男女拓展開去,人人都有“生的欲望”和“死的欲望”,而空虛者會有一種“萬物皆空,無欲無求”的感覺。對外界對自身的期待會很敏感,卻無法感受到自己的願望、需要、情感。因為缺乏一個“真實的自我”,他們也好像無從和人建立真誠的鍊接。他們感覺不到自己活生生的存在,往往也欠缺對生的渴望,對将來的自我沒有期待。他們慢慢發現,除了社會和他人對他們的期待,他們的内在是虛空的。就像電影中的妻子說“如果不做蛋糕,爸爸就感受不到我們的愛”。
“信念、熱情、與他人的親近感“,被“沒有生機的感受、無聊感、和流于表面的淺薄感“所替代。空虛/無意義感對一些人來說是轉瞬即逝的,對一些人來說可能是周期性的。但對一些人來說,尤其是邊緣型和自戀型的人,空虛感可以是一種長期蔓延的感受,甚至成為自我體驗中最為基礎的一種主觀體驗。
空虛的誘發因素可能包括不被允許的心願、避免應對負面情緒(尤其是攻擊性的情緒)而産生防禦機制。當我們面對這些(有時是客觀的,有時是主觀體驗上的),會感到憤怒和抑郁。尤其是,當被激發如此強烈的情緒,我們會想要攻擊和傷害對方,産生敵意、嫉妒、複仇;同時我們會感到強烈的低落、沮喪、使人疼痛的抑郁感。
人們用盡種種努力去對抗空虛,用酒神愛欲和寫作勞動去填補,就像我們制造表盤妄想用空間控制時間,最後發現都是徒勞。我們就會陷入空虛的麻木絕望的循環,然後再去覺醒,再次失望。就像魯迅筆下的“反抗絕望”。
最後,發現這部電影像是薩特“存在與虛無”的注腳。Faced with death, I chose life.面對空虛,選擇存在的自由,去面對和感受時間的流逝本身。在适當的時候,離開、解脫,擁抱死亡的永恒空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