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見《狗十三》這個片名我感到有些莫名其妙,根本無從猜測這部電影講述的是怎樣一個故事。看到網上有人說應該把片名的“十三”轉化為阿拉伯數字的形式再看片名,再結合電影海報上“失物招領,你的青春”這句宣傳語,我恍然大悟,原來這是一個講述殘酷青春的成長故事。
然而,當我看過電影之後,我發現這部電影并不是“殘酷青春的成長故事”這幾個字可以概括的。導演想帶給觀衆的遠比這複雜。
《狗十三》提供了一種真實,一種“幸”與“不幸”的真實。
影片上映後,觀衆自然而然地分化出三類不同的觀點,大量觀衆表達了這樣一種質疑:電影中的女主角李玩太過幸運,她的青春擁有他們不曾擁有的富足的物質基礎,她如此任性卻仍被溺愛,而他們甚至連任性的機會都沒有。另有一部分觀衆表示李玩的青春就是他們青春的真實寫照,她在影片中經曆的就是他們曾經曆過的。最後,還有一小部分觀衆認為自己的青春年代比李玩更幸運,更幸福。
《狗十三》像一面鏡子,映照出所有人的“幸”與“不幸”。對我來說,我是屬于“幸運者”那一類裡的。沒有打罵,沒有背棄承諾,沒有太多虛情假意的“為你好”……我的父母比大多數父母要親切可愛,雖然物質條件不甚富足,但我在成長過程中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了巨大的幸福。不過,作為旁觀者的我也觀察到了很多發生在同齡人身上的“不幸”,他們之中有比我們家富有的,也有比我們家還要貧窮的。所以,我想我能理解那些認為李玩實在足夠幸運的觀衆的想法,他們認為自己甚至不如電影中的李玩任性無禮,卻遭受了比她更為殘酷的對待,不能不說她顯得矯情。當然,還有一小部分自覺幸運者也認為李玩不過是在無理取鬧,這是因為他們還沒有意識到自己有多麼幸運。
事實是,這一切根本與物質條件是否富足無關。這也是導演為何如此設置李玩的家庭背景的原因。物質的富足并不能解決少年少女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問題,缺失的關愛,不被理解的内心世界,不被尊重的獨立人格……這些才是成長過程中最需要安撫的傷口。
李玩的父親如同那些現實生活中在自己孩子身上施加傷害的父母一樣,他們都是愛孩子的,但這種愛,是一種居高臨下的愛。他們把孩子當成工具:有的是“防老”的工具;有的是完成自己未能完成的目标的工具;有的很簡單,是“聽話”、“懂事”的工具;有的就更簡單了,是炫耀的工具:“你沒有兒子吧,哈哈哈哈,你看這是什麼?帶把兒的!哈哈哈哈”。對工具的愛是使用過後的愛,并不在乎工具怎麼想。每每想起家長要求孩子在衆人面前表演節目,就如同觀賞工具展覽。
電影末尾,十三歲的李玩“懂事了”,她獲得了父親的尊重與平等對待。但此時,他的父親也明白了自己其實不配做女兒的朋友,自己甚至不是一個好父親。抹眼淚時為了不讓女兒看到自己的窘态要執着地遮住女兒的眼睛固然可笑又可愛,但這也是這一份巨大的真實之中最難以成真的部分。現實中的大多數父母總是在時間的流逝中慢慢淡忘當年對子女犯下的種種惡行,而子女在記憶的最深處永遠無法忘記那份傷痛,并不自覺地用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如此循環。
當李玩看着自己的弟弟被迫做着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我的腦海中又浮現出那句在電影中出現過兩遍的台詞:這樣的事以後還多着呢。
我想,這是一部13歲以上人群都應該看一看的電影。如果默認大家都有或都将有孩子,那麼,那些覺得自己不夠幸運的或許應該學着如何不讓這份不幸延續到下一代,那些覺得自己足夠幸運的或許應該明白這份幸運有多難得,不要辜負這份幸運,将它延續下去。
我想到有網友分享說在電影院看到有帶孩子來觀看這部影片的家長在觀影途中帶着孩子匆匆離場,這是一種真實的恐懼。顯然,這些家長已經意識到了自己施加于孩子身上的傷害,但他們并沒有視這部電影為一個契機,他們還在沉浸于做自己孩子的世界唯一的神。但是,要知道,工具也有反噬主人的可能,想想那個12歲的弑母男孩吧。
So,shall we talk?!
——2018.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