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哭完)Never have I ever第四季,真的太好了吧!繼第三季後新發現的其他我很喜歡的點:
關于三個閨蜜:
1. Devi、Eleanor、Fabiola三個好朋友的字母是DEF,def也是excellent的意思,還挺喜歡這個小巧思。
2. 三個閨蜜組合是印度人、黑人、東亞人,這個應該是非常明顯的角色設計且也非常真實,少數群體特别是在高中總會非常紮堆玩在一起(且被白女欺負)
3. 在大學時一些親密的朋友也會簡化我的英文名叫我Dvee or little D,加上我也比較瘋+nerd,因此看這部劇總會不自覺代入D。Devi屬于典型的二代移民(也類似瞬息全宇宙的女兒),Fab應該本身就是美國人,Eleanor應該是移民很多代(估測三代以上,E的媽媽也非常西化),因此這兩個角色我很喜歡但的确代入感較少。
關于Devi家的女性聯結:
4.真的好喜歡三代女性在一起互相支持但不免drama的情節啊!當把Love+Lust+Desire等東亞敏感的話題打開後,不否認荷爾蒙和欲望,也就代表不否認對互相最底層的愛,真實面對所有欲望的女性聯結更有力量了!奶奶婚禮的open程度真的很打動我:奶奶也從保守印度女性本來打算守寡一輩子的,變成了再嫁給美國白男的sexually happy grandma;媽媽取下了項鍊,把前夫永遠放在心裡,但是接受了新的親密關系;姐姐為了事業去到了新城市開始新生活,跟随自己的心堅定了自己的選擇,但知道家人一直在身後。
關于成就和gap:
5. 特别喜歡咨詢師最後對Devi的話,她說“相比起你從你的創傷中活下來,你是幸存者,不被Princeton錄取這點磨難對你走過的路而言,不算什麼”。是的,Devi是生活的survivor,曲折被Princeton錄取最後對她而言隻是一小步,她的人生可以更廣闊,标簽、學校都無法定義她,當然獲得名校錄取通知書是迷人的、是青春期的孩子都向往的,但如果沒被錄取且還想要,那就再申請一次就好了。Princeton曾是她和爸爸一起建構的夢想,她一直以為不去Princeton就會失去她的爸爸,但其實不是的,在她成長的每一步、乃至今後的人生,她爸爸一直在,無論是否去了Princeton,她從經曆中獲得太多了,感謝的是經曆、是她自己、是親情友情愛情、而不是名校本身,名校隻是結果,不是她 it’s sooooo inspiring!
6.Paxton算是一個小小的gap year,當然他在回高中時沒想過這是gap,而最後其實就是gap year,一段工作經曆讓他明白他該放下什麼、想成為什麼。我很喜歡這段gap year的刻畫,因為國内的gap year太強調結果了,一年後你要獲得什麼?要成為什麼?gap year後來對我壓力很大的原因就還是像另一場考試,急着給一分滿分答卷:寫滿自己做了多少項目、賺了多少錢、有了什麼标簽。
但Paxton的gap year不是,他也沒想過是不是還在學校當一輩子助教,就這麼回到了舒适區,發現舒适區也沒那麼舒适,但也因此找到了自己喜歡的方向。
我這樣的NTJ人一輩子都在追求掌控、方向、ROI,但何嘗不可把自己交給命運和未來的自己,命運推着我走吧,我相信未來的自己會做出更明智的選擇。呐,就像現在,我不希望我的決定是17歲那個小鎮做題家、或者19歲那個初到英國的女孩、或者22歲還是職場小朋友的自己全權在幫我做的一樣。我相信30歲的我、28歲的我、甚至明天的我,都不希望我的決定是她全權幫我做的。我知道27歲之前的我一直在,我感受到了她們一直在,甚至我們fight很久,但看完這部劇時我某種程度上覺得,我不需要再去執着或者撫平那些drama和trauma了,某種程度我覺得我通過這部劇+對人物的反思Healing the girl,我知道她還會時不時出現,但我也音樂感受到27歲的自己在逐漸出現
What a reli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