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reuil青年電影節,王兵出場推薦了這部開幕片,說當時楊福東拍這部電影的時候26歲,拍好了沒錢做後期,一盒膠卷委托給在北京的自己保管,就這樣電影在他床下放了一年。當時條件艱苦,三個人一間屋子,但是那個時代 每個人都非常有願望實現自己的電影理想。95到2000年,甚至到2010年都是中國電影發展的高峰,很多導演就是在2000年左右開始拍自己的處女作。選這部電影是希望鼓勵當今的年輕人。
放映前有一段楊福東的視頻,說到拍好後一直到2000年遇到了巴塞爾展的一位人 欣賞他的電影 才有了資金完成 并繼續自己的電影路。
從開頭的山水畫就有了氛圍,提到倪瓒,詩詞,意境,留白…買茭白,劃船,杭州,江裡遊泳,交警指揮,泡腳,足部按摩器????一切都很熟悉。
就這種看病的狀态,前段時間身邊還就真有個…
什麼黑白 抽煙 洪尚秀,國産都拍得來!
從1997到2002年,這段影像用了5年時間拍攝,這是楊的第一部黑白影像,講述了一位年輕知識分子柱子的故事。柱子為了“治病”,尋遍名醫,但我們并沒有從柱子身上看到什麼生病的症狀,所以我們可以假設柱子患的是心理疾病。楊福東作品的中心議題就是城市知識分子的心理狀況。雖然這個年齡段的人的性格形成時期大部分是在改革開放後,但改革開放前的生活給他們留下很深的深印。對于他們中的很多人來說,中國社會發生的急劇變化令其對這個社會感到梳離。在這部作品中,柱子象征了人們的内心平衡被打亂,他們為了适應社會變化,一直都在背負壓力,而這些導緻不滿,最終形成了表面平靜,實則劇烈的心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