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背景:
19世紀初期,美國開始工業化,并經曆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10年,美國社會與文化沒有生氣,沒有感情,經濟頹靡,人人尋找生活的希望。
主人公1900,一個被遺棄在郵輪鋼琴上的孩子,後被鏟煤工丹尼發現并收養,由于沒有戶口和身份證,成長和成名,一輩子的頭銜和榮譽都隻在船上。
這雖然是一部1998年上映的電影,但經典永遠值得買單。這部電影聽說很久了,一直礙于電影名,感覺會枯燥,就一直沒看。
觀影後的感受是,這部電影的情緒線是那種表面雲淡風輕、内裡暗流湧動的類型,觀影過程思緒萬千。
為了不過份劇透,影片情節就不過多描述了,選幾個視角談談我的感受。
一、同化的力量

影片最後,1900随着他生活的全世界Virginian郵輪,在大爆炸中一起沉入海底。
這一幕,震撼、感慨、可惜、迷惑。
為什麼1900堅持不下船呢?以他天才般的鋼琴天賦可以得到一切想要的生活!
我的理解是,同化與内心的驕傲。
1900從出生、成長、成名,所有的關系榮譽都發生在船上,郵輪就是他生活的全部,鋼琴就是他世界裡最美的音符。
他從開始,通過神遊的方式想象,他去過的各個地方,充滿了美好和幻想,這種感覺體現在他音樂的創作上,時而歡快,時而傷感。
我想起初1900是想走出去的,他想去聽聽大海的聲音,從陸地上聽聽大海的呐喊,生活是無邊際的,要有希望。
可是當他準備下船,站在船梯中間,望着前面延綿不斷的城市,他思索了很久,那一刻他才真正了解到,自己離不開郵輪。面前的世界,自己既充滿了未知,也充滿了恐懼,太大了,他無所适從,他找不到自己。
他的一輩子與郵輪已經牢牢捆綁在一起了,從開始你抗拒到慢慢接受到慢慢離不開,這個過程就是同化。這讓我想起了《肖申克的救贖》裡的老布,一輩子待在監獄,這裡有他所有的關系和存在的意義,離開了監獄,就像丢進令人窒息的大海裡,隻能下沉下沉下沉到迷失自己。
與同化一塊的就是1900内心的驕傲,即使躲在廢棄的即将爆炸的郵輪裡,1900也不忘西裝革領,這就是他最為一個鋼琴師最後的尊嚴,也是他堅守自己生活空間無聲的抵抗。
“陸地?陸地對我來說是一艘太大的船,一個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長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種我不會創作的音樂。我永遠無法放棄這艘船,不過幸好,我可以放棄我的生命。反正沒人記得我存在過,而你是例外,max,你是唯一一個知道我在這裡的人。你是唯一一個,而且你最好習慣如此。原諒我,朋友,我不會下船的。”
1900甯願選擇放棄自己的生命,也不願意放棄郵輪,多少顯得悲壯。這個選擇當然有1900自己的信仰,但更多的是,生你養你的環境,最後也會反過來束縛你。
這一幕讓人聯想很多,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人所依賴的生存結構也是渺小的,外部環境改變了,過去行得通的方式現在開始行不通了,人被綁架在舊的結構之中,随着時代變遷慢慢退出舞台。
例如曾經PC一哥聯想,曾經手機一哥諾基亞,他們都是被舊結構綁架的例子,所以思變與時代共振才有出路。
二、天才的宿命

在普通人眼裡,1900固然是天才,非凡的鋼琴天賦,天馬行空的創作靈感,即使是爵士樂的創始人都不是對手。
但在1900眼裡,他卻連普通人都不如,每次曲終人散,大家紛紛下船,剩下他落寞地依靠在輪船的窗口望着人群散去的身影。
1900唯一驕傲的就是他的鋼琴,那是他最大的優勢,也是他最大的劣勢。
天才往往都是這樣,在某一個點上異常突出,但其他方面卻連普通人都不如,這是天才資源過份分配的結果,也是天才的宿命。
1900在求而不得的事情上,會把這種心緒轉成鋼琴的旋律表達出來,漸漸鋼琴成了他與外界交流的出口,這又反過來強化了1900的行為。
例如1900遇到不知名的女子,曾經想象過擁有美好的愛情,求而不得後轉成優美幽怨的曲子;例如1900想去陸地,求而不得後也把這種心緒轉成了跳躍的音符等。
所以,與其羨慕那些天賦異禀的人,不妨想一下他背後承受了什麼。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三、好故事比舊樂器值錢

整部電影的情節發展都是通過故事回憶的方式推進的,例如涉及到過去的某一物件,就勾勒出過去故事的場景。
好友Max,在得知郵輪即将炸毀後,為了拯救1900與相關人物不斷周旋靠的就是故事,一個關于1900的故事。
好故事能打動人,能觸動人的情緒,如果沒有動人的故事,Max是不可能從樂器店老闆那借到黑膠唱機來播放1900當年的曲子的,也不可能周旋要炸船的那撥人幫忙一起在船上尋找1900。
故事是撩撥情緒的觸點,場景是空間與情緒的結合體,好好利用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就像最後樂器店老闆把小号還給Max時說的,好故事比舊樂器值錢,好故事是有力量的。
最後的話
近期《海上鋼琴師》重新上映,電影院觀影的版本應該是4K修複版,不過内容應該删減了一部分,但不影響整體的觀影感受,如果要看建議是在電影院看效果更好。
歡迎大家留言,談談自己對這部電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