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Berlinale75看的電影幾乎可以分成兩類:童話或者紀錄片。前者核心為想象力,後者核心為真實感。本片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則童話(是真的不用在前面加“成人”定語的童話本話)。
Tereza是77歲的女性。但除了老人必須受到監護人監護和去colony的設定外,影片有意無意地回避了很多相當重要的老年議題。和另一則童話《飛屋環遊記》比,你會發現
【1】Tereza77歲的人生在物質、情感和社會關系方面的準遺産非常少。
飛屋環遊記裡卡爾需要用一萬個氣球背起一整棟房子和一輩子的囤積上路。而Tereza佯裝前往colony時,收拾出了一個雙肩包,跟一位舊友和家人告了别。
【2】如果說這是因為極簡主義的物質和社會關系,讓77年的社會化個人史有可能被壓縮得足夠小,因此make sense。那另一層更重要的困惑便是Tereza的步态和心态似乎相當輕盈。
同樣和飛屋環遊記對比,卡爾腰痛,牙口不好,步履蹒跚,離開假牙和拐杖幾乎不能自理但又脾氣古怪不輕易交心任何人。卻因為自己和故去妻子Ellie一生的夢想,所以再難也想飛飛看。而Tereza愛跳舞,會在工廠凍庫旁若無人地起舞,但當被問到可以退休去追逐人生興趣和夢想時給出了不是跳舞的out of nowhere的答案。然後在被集體安置的焦慮中很快上路了。像是不斷遇到NPC,觸發新目标,她聽信,步履堅定(有時輕盈地)進入下一個目的地。對人跟事的懷疑和反應總是遲來的。
這就是童話感的來源。如果我們做一組完形填空:
被監護而不能自主命運的,心願不被重視的____
社會關系簡單,沒有太多物質囤積和牽絆的____
對世界抱持好奇,對陌生人抱持善意和信任的____
說走就走的,想飛的____
你會發現每個問題的答案都既可以是老/女性,也可以是小/女孩。
這一方面很妙,因為老人和孩子的結構性困境本有諸多相似。但另一方面,也讓人覺得倘若Tereza變成一個7歲女孩,似乎故事亦會有同樣展開。(這也為什麼本片是童話而非成人童話)
但全片中Tereza有彰顯老年人獨特的生命經驗嗎?有兩處很觸動我的:
【1】對成人紙尿褲和羞恥感/尊嚴的利用;
【2】不屑于年輕人着迷的東西——藍色蝸牛液、酒精、賭博。
這是我經驗裡的一種典型的代際差異。老一輩人更傾向于堅持保守傳統(無貶義)的道德規範,不信任或者否定年輕人的經驗和生活方式。
而這一點在童話般的結尾裡也慢慢失焦了。Tereza擁抱了這一切。藍色蝸牛液讓半路相識的人越過複雜的試探和交往,應聲而倒地完成了彼此坦誠,友情更進一步;讓Tereza突如其來有了孤注一擲的興趣和勇氣并且恰當地赢得巨額财富,買到自由成為可能,幾乎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這裡既有舊問題被解答,也有新問題被衍生。
舊問題:原來“想飛”确實是一個缺乏内在支撐,不可艱難自成的夢。既然已經踏上了自由的藍色旅途,能不能飛都不重要了。
新問題:隻要你願意,國家機器似乎是太好松動的事,它的恐怖性和壓迫感消失了(其實本片國家機器和反烏托邦的部分比較basic,對我沒有啟發也不構成困擾)。隻要你願意,老年人的生命體驗似乎是太好松動的事,它在危機到來時的獨特性也消失了。
As you wish, forever young (forever rich).
———
逼逼這麼多,我還是要說我蠻喜歡并且推薦這部電影。正如開頭所說,童話類電影的核心是想象力。我在沒看過太多電影介紹的情況下,抱着現實主義題材的期待看完了它。體驗非常特别。跟飛屋環遊記比,它可能不夠真實(聽起來很mean),但卻足夠有想象力。
這是導演審美的想象力。不用苦大仇深、故弄玄虛、一廂情願的方式;去講簡單的故事,并且講得足夠靈動足夠美——這可能會有意無意地消解議題的嚴肅性和讨論空間,可能會被扣很多帽子,但這樣的電影本身就更容易有高完成度。對一個不指望在電影裡找終極價值、獻身方式和答案但又有一些些道德自覺和審美期待的普通觀衆來說,這種就是好看的電影。
Forever Young童話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