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紀錄片,這部電影更像一部長篇公益廣告,為六月的聯合國海洋大會造勢,呼籲可持續發展,建立嚴格的海洋生态保護區。目前受到保護的海洋面積不足3%,會議的目标是讓參會國家承諾嚴格保護30%的海域。自然界有強大的自我修複能力,但它也需要一些空間。2020年,全球漁業受疫情影響停擺了幾個月,我記得那年夏天就看到新聞報道海洋生态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就像電影裡所說,the ocean can recover faster than we had ever imagined, it can bounce back to life.
很小的時候我就在思考,人類是如何讓地球母親千瘡百孔傷痕累累呢?我們并不是這顆星球的主人,似乎也沒有毀滅它的能力。破壞生态環境是個有情感偏向的表達,自地球誕生以來,環境發生過很多很大的變化,人類的活動對于地球環境的改變是微小的,但對于我們自己的生存來說影響也許是巨大的。電影裡在背上紋滿圖騰的夏威夷女士的發言讓我産生了共鳴,地球還會存在,隻是故事裡或許沒有我們了。保護環境,歸根結底是保護我們自己。
可持續發展早已不是一個新話題,我也十分贊同電影裡的許多觀點,比如呼籲建立海洋生态保護區,但具體如何施行又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我個人認為平等地要求每個國家各自保護自己領海的30%是不太現實也不太公平的做法,畢竟海洋資源遠不止漁業,而嚴格保護三分之一的海域對一些依賴海洋資源的國家的發展來說會是很大的限制。在這個世界上,先富帶動後富不多見,發達的剝削發展的卻比比皆是,我想這是很多人厭倦“極端”環保主義者的原因之一。一些已經發達的國家早早破壞了自然環境完成了自身發展,于是調轉頭來無視連飯都吃不飽的“人下人”,高高在上指責發展中國家不eco friendly不sustainable, 害得他們失去親近自然的機會, how dare you???? 環保雖然不完全在發展的對立面,但二者常有沖突是客觀事實,要在環保和發展之間找到那個微妙平衡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當然支持海洋資源可持續發展,也認為保護海洋生态勢在必行,畢竟竭澤而漁,在海底犁地撈扇貝實在不是長久之計。不過究竟如何保護,怎樣分配各自指标,且看政治家們的博弈吧。
For if we save the sea, we save our world.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