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歐~~~~~

《奇遇》是意大利導演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于1960年拍攝的一部影片。影片獲得戛納影展評審團大獎,是其奠基之作。本人有幸參加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展映,在森敞的堂庑中、嶄亮的熒幕前共賞安東尼奧尼的電影美學。

故事開篇,即為一對談婚論嫁卻實際已經貌合神離的戀人安娜和桑德羅:是典型的安公影像中生活除了聲色之娛的滿足或物質财富的追求之外,皆空虛且毫無目标的人物的寫照。遊艇出海,情緒愈發尖銳——在做足了鋪墊的情況下,循序漸進的戲劇沖突在影片尚未切入正題時就拉開序幕。

然而随着這個矛盾的發展,安東尼奧尼卻将筆鋒一轉——不顧觀衆的期待将安娜設置為一個暗線,成為了影片中的一個謎。在克勞迪娅和桑德羅之間大作的文章,是本片最大特色:這是作品文學性的側露,也是導演作者性的表達。

...

《奇遇》加入了許多配樂來渲染氛圍,卻在“時間”這一物理量上延續了安東尼奧尼平淡、舒緩的風格。在這樣的叙事節奏下,安娜失蹤,在複雜的動機之上主角展開了漫長的尋找過程——看似毫無波瀾,實則厝火積薪。悲觀拷問現代愛情痼弊的安公置身于一個看客的位置,任由自己将叙事、捭阖的任務交付給時間:情節和對白得到簡化,人物情感和道德的層層矛盾卻積羽沉舟。

攝影機放置在中景遠比特寫多,頻繁地緩慢移動,空鏡與留白,鏡頭容許由著剪接以延長連續性。冰冷的鏡頭遲遲沒有靜下來,也并沒能減弱安東尼奧尼畀以空間代表性的、畫面層次感極強的、構圖極為精緻而帶來一種幾何美的效果。

...

結尾的處理是令我眼前一亮的。面對蒼茫的大海,鏡頭終于沉靜了下來:本以為會是和後作一樣在寂靜中趨于窎遠,卻在那一撫一歎的特寫中,使得一切有了溫度。音樂響起,安東尼奧尼式的“冷”在此升華。

作為“現代愛情三部曲”之首,安東尼奧尼細膩呈現中産階級對于情欲和道德的迷惘選擇和不安定性,深刻探讨現代在物質文明的高速發展下的人文道德危機、以及情感上的疏離與精神上的空缺。

片中的孤島象征着角色的孤獨和情感上的冷漠貧瘠,廣闊中盡顯逼仄,是影史的經典段落——當愛情趨于虛無,這不是一個女性的脆弱,是整個人類的脆弱。

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DOVE MOVIE觀影團的同學是如何評價這部電影的吧:

本期周限定共10位團友參與評分,共5收到份短評,平均分8.6分。

...

@瑞凡先生 9.0分

人類情感三部曲之一。片中的城市男女,背倚時代變遷的飛速更叠,生活在資産階級頹廢氛圍之下,内裡則被物質俗欲激增所緻的“空虛”所填充。

安公毫不吝啬對人物的多向拆解,沉浸在猜忌、背叛與不安冗雜的非純粹愛戀之中,欲求的空乏促使對虛像愛情的固執追求,但這僅浮于情愛的行為表面,而空缺的是道德認同與理性認知。

整片被割分為兩部,小島失蹤與都市尋找,借前者去細述情感的虛幻,孰真孰假的鲨魚與不曾尋得的女人,暗示着荒蕪而朦胧的愛情迷局;用後者去回扣都市情境下的衆生,遊動的鏡頭與極簡的言語賦予微弱流動性,是焦慮思緒的外化,但占據視覺主導的仍是以建築作襯、站位為首的錯落關系展示。

他們壓抑自空間,局限在心境,受制于現代世界的迷惘,選擇是未果的遺棄?還是沉默的妥協?沉悶,散亂,懸而未決。

@宜乎衆矣 9.5分

非常牛逼,安東尼奧尼轉折之作。此前的作品受新現實主義而更具有對人本身的關懷,場面調度無不為人服務,在悲涼中明顯地反映整個社會的痼疾。

而在奇遇中他用他極強的鏡頭意識,以精妙的走位設計與攝影機頻繁緩慢的移動将種種取景物展露無遺,單個鏡頭就能包容許多複雜的元素與多元的信息,狹隘的場景因此調動出豐富的視角,開闊的外景則更能滋生出矛盾、疏離、冷漠、孤獨等種種複雜情緒。

人物甚至都成為構圖中不可或缺但又被機械操縱的一部分,而在數個由人搖向景物的空境中我們能察覺他看重的是氛圍的營造而不是觀衆與角色的情緒共振——對于一部小資文藝片來缺少這個是緻命的,但對演員的強大而獨特的掌控(互不對視的迷離眼神、歡快或掙紮的肢體動作等)都能奇妙地将我帶入情景。

...

@歐~~~~~ 9.7分

三部曲相對于後作,《奇遇》加入了許多配樂來渲染氛圍,卻延續了其平淡、舒緩的節奏與時間特點;

冰冷的鏡頭遲遲沒有靜下來,也并沒能減弱安東尼奧尼其代表性的、層次感極強的、精緻構圖而創造出一種幾何美的畫面帶來的空間效果。二者綜合,身處影院觀衆的情感極容易被安東尼奧尼帶入到人物和情景當中(雖然整個大光明影廳中的大部分人都在睡覺),而其本人,還是一樣身處一個看客的堂庑當中娓娓道來。

本以為結尾會是和後作一樣,在寂靜中趨于窎遠、虛無;卻在那一撫一歎的特寫的處理中,一切有了溫度,安東尼奧尼式的“冷”在此升華。

内容略不吸引人是安東尼奧尼的一個沉痼,但是在不斷的留白處理中時隐時現的、可以推廣至整個人類的、現代的人文道德危機和精神空虛乖剌,暗濤洶湧:其作者性由此而出。

...

@林翰lh 7.5分

疏離三部曲之首,非常奇妙的一次觀影體驗。尤感一種看不到的希望亦是愛情的無望。孤島設定,女人男人的境遇均應台詞“男人源自海洋”,男人在女人間徘徊,女人停留于原地等待,王家衛聞名國際之作《花樣年華》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難看出有偷師之嫌。

尋找是本片的核題,每個角色的立體面都有着尋而不得的疏離。安東尼鏡頭下的角色縱使百般無趣也有光度,上流社會被獨樹一幟的構圖呈現得淋漓盡緻。錯位,空鏡,框中框——空曠的場景卻于小格局又無限貼合被層層迷惘抽取,緻使影像高純度完成抽離,實在驚為天人!

淺嘗即止是安東尼鏡像的道義,無情?情感缺乏?對,但當你細細品緻以後你會發現他比小津費裡尼更深情。消失?渴望消失?我想這便是他的疏離三部曲之意,散漫吞噬隻因奇遇一場。 但這又是三部曲中,觀賞性最差的一部。

排序:《蝕》>《夜》>《奇遇》。

...

@透明的赧 8.5分

第一部正式的安東尼奧尼電影,不難看出1960年時為什麼會被媒體謾罵。全片的黑白影像渲染了一種孤寂、冷漠的氣氛,在孤島上的環境音放大突出,展現了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動。

安娜口編的鲨魚實際上正是她對于情感的失望。莫妮卡的臉富有變化,但多無表情,展現的是現代人與人之間的“冷”感。雖不會有昏睡感,但确實枯燥,也許導演也是故意想通過此來更好地表現母題吧。待重看。

...

僅評分:

@安東妮奧尼 9.5分

@灼見 9.0分

@皇上不是江湖騙子 8.8分

@彩色中的黑白 7.5分

@精神分裂哲學家 7.0分

以上是第1期DOVE MOVIE觀影團周限定:《奇遇》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