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連着看了7歲和14歲好感慨。躁動的青春期和混亂無序的政治背景交叉孕育出很獨特的一代年輕人。他們的精神面貌很成熟。在多年的動蕩之下,就連家境較好的孩子如安東和拉多也沒有辦法被保護得很好,他們大多都有一種與年紀不符的憂郁。
印象深刻的是高管之子格多,他的身份認知轉變也是一代人的縮影:we all thought that the death of the devil would for sure bring angles, but in fact it merely invited other evilness. 蘇聯的解體反而讓他對于俄羅斯文明更加尊重。類似的轉變也發生在了小美女身上。7歲的她沒有吉爾吉斯族朋友,14歲的她有一個吉斯基斯族閨蜜- 蘇聯的解體卻是從很大意義上緩解了各個民族之間的矛盾,但是民族内部是否有對于未來共識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卡佳和阿霞還是一如既往得有意思。卡佳還是那個早慧的哲學家。阿霞則變得更加的偏激,但又同時非常有個人思想。女孩子們幾乎都被社交問題所困擾。住在小村子裡的被鄰裡謠言折磨;阿霞被同伴女生霸淩;卡佳坦誠自己與外界交流不夠;瑪雅從不像同村的男孩一起去蹦迪玩耍因為她需要做家務,并且常因為家務而與家人産生摩擦。青春期的女孩子們都變得非常self-conscious- 這并不是那個時代獨有的命題,而更像是一個全世界女孩都會在成長過程中面臨的社會壓力。當社會在凝視女生的時候,女生也将這種凝視内化而産生強烈的自我懷疑,更甚者會凝視同為女生的夥伴們。看到卡佳、阿霞等一衆女孩子講述她們的青春期總有一種壓抑和隐隐憤怒- 這不是一個俄羅斯的社會問題而更像是全世界女性在adulting story中必要經曆過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