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姐》由許鞍華執導,2012年出品的一部文藝電影,由劉德華 葉德娴 秦海璐 黃秋生主演,于2011年9月5日在第68屆威尼斯電影節首映,女主獲得該屆威尼斯電影節的最佳女主角,講述了一位傭人桃姐與大家庭的少師羅傑之間産生的特殊“母子情”許鞍華用她平鋪直的拍攝手法,節奏平緩,一部對準小市民生活的作品,将日常生活傳神刻畫,對人物感情變化進行細膩的表達。
電影以平穩緩慢的叙事節奏,講述一對主仆間因相處長久,漸生“母子濃情”桃姐自8歲來到梁家幫忙直到60多歲,她勤勤懇懇的付出,羅傑青年時得病無微不至的照顧,在桃姐老年中風時安排住進養老院,時不時去看望她,陪她出去溜,“反哺之情”被表現得林滴盡緻。
溫情細膩是這部影片的最大特色之一,整部影片沒有激烈的戲劇沖突和過多煽情的對白,隻有淡淡的情感流出,讓人深思。同時整個故事又是相對分散,除了傭人和少爺羅傑男女主外,養老院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他們的談話.眼神舉止言行都納于電影中,增加故事真實性的同時又用這種獨持的方式引領觀衆去關注人口老齡化的社會現實,被遺忘的公共社會邊緣鏡像,體現出許鞍華對人文主義的關懷。
構成電影的基本元素是鏡頭,而在影片中則大量使用長鏡頭去貼合電影主題。同時将人物形象塑造的更細膩、豐滿,又保持影片在劇情時間、空間上的統一性和完整性。開頭桃姐去菜場買菜的畫面,長鏡頭緩緩流過菜市場,鏡頭對準幾個來買菜的面容,有個挑來挑去的顧客被老闆說:“挑來挑去還讓不讓人賣了”随後是桃姐買菜,他們熱情招呼本以為是處對比,但卻給桃姐來了個惡作劇,讓平日愛挑的桃姐在在低溫冷藏室裡挑蒜,還有羅傑帶着病後的桃姐回家休息時,桃姐拿出她的一個箱子,裡面是收的一些具有意義的東西,有香皂和照片,第一次工作的工資,以及背嬰兒使羅傑的背帶,用長鏡頭記錄下這一切,不動聲色,不聞不響,卻帶給人以溫情,深入人心,打動觀衆。用長鏡頭描繪桃姐對阿榮的照顧,無微不至,也體現陶姐的細心。
許鞍華延續了對女性形象的深切關注,以片中女主的名字作為電影名,以女性特有的細膩,從現代角度出發,立足于香港社會,關注女性的命運。生老病死則是許鞍華電影中經常出現的一個命題,在偏後段内容以客觀真實的鏡頭對老人院裡老人們的日常生活進行真實的記錄,讓觀衆了解到老人們最後一段的路程的真實生活狀态,體現了他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愛,同時又揭露社會對弱勢群體的不關注,過節有人來看養老院送月餅卻說是道具,要收回,用含蓄的鏡頭語言諷刺了社會對老年人關懷的缺失,隻流于形式。

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