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陪朋友看完《少年的你》,現場不時可聽見女孩痛哭流涕的啜泣聲,我和朋友倒還算堅強,然而也滿面愁容,好不到哪裡去。

開宗明義,這部電影的評分是有些虛高的,你可能認為我要開始批小鮮肉現象,但實際上,無論是「易烊千玺」還是「周冬雨」,在整部片的表現都算可丁可卯,并沒有演技上的硬傷。


我所謂的虛高在于電影的實際觀感其實比它的得分要差上半分左右。

多方面原因造成了《少年的你》評分的實然略高于應然,除去飽受争議的粉絲效應,電影主題與當前主流的順應、以及與社會熱點的契合,都能使該片受到粉絲、路人、官方、觀衆各方的青睐,從而好風借力,直上青雲。

不過從某些角度來說,該片得分的虛高不失為好事,前些年貼着「青春、傷痛、校園」标簽的青春電影,都不缺少讓觀衆在看完之後,不想再看同類影片的魔咒。
它們讓少男少女們樂于自掏腰包,卻忽略了我們這個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大國,早已不是從前滿足于樣闆戲的憨厚鄉親。
觀衆的審美在提高,要求在變化,對于青春類電影的矯揉造作也絕不再容忍。

毫無疑問,「曾國祥」導演深谙此理,也懂得讨巧的精髓。
他看到對校園暴力現象的關注在社會上水漲船高,有着極高的借題發揮餘地,故而拿出了這部《少年的你》。

如此看來,該片以及導演票房與口碑上的名利雙收,也不足為奇了。
然而就事論事,即使是蹭熱點蹭的恰到好處,打鐵還需自身硬,整部影片的綜合效果仍至少要及格才行。
在這一點上,《少年的你》不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棒,與日本幾年前上映的《墊底辣妹》一樣,作為以校園角度觀察社會現象的全新視角濫觞,不論是「壞學生逆襲」還是「好學生反抗」,都與從前充斥着暗戀、追求、分手甚至煙酒、懷孕、堕胎等現象的青春電影相比,猶如《唐吉坷德》之于騎士小說的脫胎換骨,帶來新風氣的同時也能讓國内許多導演明白青春片不是賺錢工具,它也需有它的「尺度」。

從第一觀感上看,該片總讓我聯想起上半年上映的印度片《一個母親的複仇》。
是的,看過這部影片的人都知道,《一個母親的複仇》突出了母親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将罪犯依次解決的複仇快感,而非如何尋找證據再将罪犯繩之以法的審慎;換言之,它沒能擺脫以暴制暴這一影片模式的邏輯。

與此相似地,《少年的你》整部劇中亦貫穿着這種邏輯,盡管與印度人相比我們的來得較輕,大多時候「鄭易」警官,或者說「正義」警官,時刻都有保護「陳念」的責任感;但是在陳念面臨危險的時候、在陳念不敢回家的時候,是「小北」收留了她、保護了她,拯救了她。
《一個母親的複仇》說“正義到不了的地方還有母親”,而在本片中,我們把母親替換成愛情/小北/混混似乎也不失和諧。

更為無奈的問題在于,我們有理由相信以導演曾國祥和原著作者「玖月晞」的智商,顯然不會錯誤地安排以暴制暴的方式來推動情節發展,而是刻意的選擇。
關鍵不在于導演和作者有沒有充分的才華或者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來締造情節,而是當他們設身處地的站在被欺淩學生的角度考慮時,也許真的隻有以暴制暴這唯一的出路。

就像影片中的「老楊」所說,校園暴力的問題,本身就幾乎無解。
未成年人的盲目無知,人性深處的惡,以及欺淩者和被欺淩者背後反映出的階層差距,都使得該問題仿佛像是解不開的格爾迪奧斯繩結。
如同片中陳念的同學「李想」,即「理想」在保護陳念時的杯水車薪一樣,通過學生自身間的解決,有時甚至會有相反的效果。

當大人的力量、學生的自救都不能解決校園暴力問題時,難道除了以小北為代表的暴力之外,還有誰可以給陳念授之予援手?
更為可悲的是,即使是受到保護,也需要時刻不離地守候在陳念身邊才能避免悲劇的發生,受害者是如此的孤單無助,令人不免都吸一口涼氣。

我們甚至可以發現,當「胡小蝶」選擇自殺後,當陳念暫時安全後,另一個受害者又馬上出現了。
是的,校園欺淩的根源得不到解決,陳念永遠的安全就無從談起。
那麼這個根源又是什麼呢?
也許是未成年人的惡,也許是家庭教育的缺失,但是影片最終反映的還是社會正義的缺乏。
當以暴制暴的邏輯最終演變成親手殺死「魏萊」或者說「未來」的悲劇之後,鄭易終于如期而至,可這份正義也僅僅是對陳念一人的正義。

所以電影最後廣泛呼籲我們關注校園暴力問題的話不是空話,未成年人的成長離不開社會的安全保障,而家長也需要教育孩子「不僅是教育孩子保護自己,還要教育孩子愛護他人」。
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會遇到少年的你。

最後總結起來,《少年的你》這部電影是一部好片,雖然評分由于各種原因略高于它的真實實力,但是整體而言也值得一看,尤其是學生的家長們,無論是被欺淩者或是欺淩者一方,家長都有責任讓孩子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如此,方是斬斷校園暴力繩結的亞曆山大之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