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這個職業偉大而辛苦,如果沒有上崗的資格以及條件,最好就先學會如何去愛人,自修如何為人父母的相關課程,而不是急着生出來卻無法将其養育成健全之人。可能有人會說生出來就會有所改變,就會懂得如何為人父母。殊不知,這種按下“快捷鍵”的方式會反道而行。它無關你的職位高低,賺錢能力如何,而在于你的思想是否跟上時代潮流,不斷學習成長。
82年出生的金智英,當時她父親是一名公務員,思想封建。母親則是家庭婦女,卻常常鼓勵她做自己想做的事。電影裡父親的角色表現得很有意思,令人寒心。
片段一:中學時代的智英坐公交車遭遇陌生男子尾随向父親發出求救信号——來公交站接她。父親并沒有安慰她,而是反問她為什麼要跑那麼遠的地方去補習,要求她立刻換掉。緊接着對自己女兒上下打量一下,從口中吐出的是『衣服穿得體一些,你裙子穿得短』『别随便對誰都笑』這樣令人作嘔的言辭。當智英反駁說自己沒有笑對陌生男子沒有印象時,父親立馬給予當頭一棒『這就是問題,為什麼沒有印象?要一直留意,警惕,避開才行。他叫你了,就啥也不做嗎?沒有避開就是你的責任。知道了嗎?』

明明受傷的是自己女兒,為什麼父親要把壞人的錯歸結于女兒自身呢?簡直荒謬至極!很多時候,來自外界的傷害程度遠遠不如父母沒有明辨是非的責怪。且不說任何安慰性言語與真正的保護教育,父親的責任又在哪裡呢?
新聞上頻頻爆出女孩被性騷擾的事件,仍存在不少這樣論調。它高呼『女孩的所穿所為就是招惹禍害的根源』,說得好像把自己包裹得嚴實、不招惹他人就能扼殺壞人做壞事的念頭,抵禦壞人侵犯的行為。不批判壞人為非作歹的行為,反而責怪受害者的外在穿着與不規避。這種思想着實應該閹割。
片段二:在飯桌上說到智英是否參加畢業照時,智英因工作還沒着落而不想參加。母親勸她參加,父親卻對智英說『要是那樣鬧心的話就别去了。等等到歲數了就嫁人得了。你就适合那種』這種老封建的話語父親脫口而出。言語上的打壓輕而易舉地施加到女兒身上。

片段三:父親隻給兒子買一大堆補藥。直到妻子可憐自己女兒哭嚷着說丈夫偏心,重男輕女。最後來了一個意味深長令人動容的鏡頭——父親打電話說『補藥再來點給我閨女們』的背影。這是何等可笑啊!

片段四:當他兒子打電話問到二姐喜歡吃什麼的時候,父親随口說出『智英嗎?她喜歡紅豆面包呗』諷刺的是,喜歡紅豆面包的是他兒子!智英壓根就不喜歡紅豆面包,而是奶油夾心面包。父親從來都沒有在意過智英,腦子裡就隻有兒子的喜好等才叫事情。

可以說,她的父親便是電影裡男性角色們的縮影。是的,還有她的丈夫!因為在她丈夫的潛意識裡妻子就該安分地在家相夫教子,做着女人該做的事情。否則,在妻子與母親之間,他也不會表現得那麼懦弱,令智英更加奔潰。

作為女性,我們會被賦予多重身份,迫不得已要把『自己』這一個身份壓得很低。像智英的母親原本想當老師,迫于家庭條件壓力無奈放棄,早早出來工作賺錢養家。産後抑郁的智英出現幻覺,把自己當成是别人,以别人的口吻說出自己最真實的話。這算是她作為個體時最想說的話了吧。

智英幻覺時說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