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于“當代基友圖鑒”微信公衆号,專注解讀性少數主題影視文化,歡迎關注。
“我有你們的愛,我的遺憾都忘了,我将自己嫁給音樂,嫁給你們。”
18年前的2003年,梅豔芳站在告别演唱會上,身披婚紗。
離世前,她完成了自己的心願。終身未嫁的她,将自己嫁給了歌迷,嫁給了舞台。
當時很少有人知道,婚紗下面,她因腹水腫脹、尿血不止,時刻穿着紙尿褲。
身患絕症,唱完《夕陽之歌》,她徐徐走上台階,轉身揮手講再見。
這一定格,是“香港的女兒”傳奇一生的謝幕。
以梅豔芳一生傳奇經曆為藍本的電影《梅豔芳》在院線上映,引發大衆對這位昔日巨星的追憶。
梅豔芳的一生,演藝事業發展高光不斷,在面對同志議題時,她也做出諸多令人欽佩的貢獻。
1、天後演藝生涯中的“同性”情緣
在同性戀被視為洪水猛獸的八十年代,梅豔芳多次演繹此類角色。
1987年電影《胭脂扣》,風塵女子如花(梅豔芳飾),和豪門公子陳十二少(張國榮飾)一見鐘情,卻因世俗偏見被阻隔,二人約定以胭脂扣定情,後雙雙殉情。
然陳十二少獲救苟活。在地府苦等50年的如花,來到陽間,見到已是苟延殘喘的陳十二少,将胭脂扣歸還,一縷孤魂消散。
表面看,這是一部風塵女子與豪門闊少的悲劇故事,但故事開端,同志導演關錦鵬埋了一段同性暧昧的戲碼。
“《胭脂扣》中,梅豔芳和張國榮初次邂逅,梅豔芳是異裝成男人的,兩人初見時,看上去更像兩個男人間的情欲升騰。”關錦鵬在一次采訪中說到,透露出他拍攝《胭脂扣》時安排同性情節的用心。
梅豔芳的表演,也很好地诠釋了導演的用心。
後來,梅豔芳憑借《胭脂扣》同時獲得台灣金馬獎、香港電影金像獎和亞太影展最佳女主角。成為首位同時奪得“歌後”和“影後”的香港女藝人。
如果說《胭脂扣》裡的同性戀情隻是一條暗線,那1996年的《金枝玉葉2》,梅豔芳則正面飾演了同性戀角色。
《金枝玉葉2》中,梅豔芳飾演香港演藝界頂級女星——方豔梅,一個和梅豔芳現實身份高度契合的角色。
片中,方豔梅大膽示愛女扮男裝的林子穎(袁詠儀飾),得知林子穎和男友Sam(張國榮飾)同居,還感慨“如果你不是同性戀就好了”。
後來,Sam将阿穎是女人的事實告訴了方豔梅,但得知真相的方豔梅,對阿穎的迷戀絲毫未減。
此時的阿穎,也不能自已地迷上了方姐,成了真正的“同性戀”!二人意亂情迷中發生了les關系。
(梅姐和阿穎)
影片最後,方豔梅喊出:“我愛你,無論你是男人抑或女人。” 擲地有聲。
梅豔芳對同志的力挺,既彰顯于她飾演的角色,還體現在她現實中的仗義執言。
2、堅定的“撐同志,反歧視”藝人
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是她在2000年接受的一次采訪。
2000年5月29日,由智行基金會主辦的第一屆同志議題報道獎頒獎典禮在香港舉辦,受導演關錦鵬邀請,梅豔芳、許鞍華和張國榮等人出席此次典禮。
這次經典采訪,即發生在典禮結束之後。
當時,梅姐這番言論可謂石破天驚。
以下是根據采訪内容整理出的文字:(看過視頻可直接跳過)
記:梅姐您好,請問您為何會支持同志議題報告獎?
梅:現在全世界都在講機會平等、人人平等。但是包括香港在内的中國社會,一直有對(同志)群體的歧視,所以,我想通過這次機會,提倡給所有人真正的平等。
記:您平時會不會經常出席同志社群的活動?
梅:我其實有很多同志朋友,和他們在一起時,我作為女性,會覺得更安心,和他們玩的也很開心,他們心思細密,我有時會把他們當做很好的傾訴對象。
記:您對同志群體很友善,能談談您對他們的看法嗎?
梅:我認為他們的世界比其他人更單純,更賦童真,而且更具真心,他們在表達情緒和觀點時更真誠,和他們相處,不會覺得有隔閡,可以暢所欲言。
我一直把他們當正常人,他們本來就是正常人,隻是性取向和大衆不同,這并不是什麼壞事啊!
記:在你的朋友圈裡是否有人不接受同志?您是否會勸他們?
梅:我想說,你不妨換個角度,假如你是同志,看到異性戀時,你會覺得異性戀奇怪嗎?既然你不會覺得他們不正常,那你是異性戀,又為什麼會覺得同性戀不正常?
而且,不論取向如何,他們又沒有傷害你,為什麼不能以公平的态度來對待?
記:你覺得現在香港的社會氣氛,對同志群體的接受度有提高嗎?對于這樣的風氣,您怎麼看?
梅:相比八十年代,甚至更早以前,我認為香港其實進步很多,越來越能接受新鮮事物,對不同類型的人群包容度也越來越高,這是好現象。
但肯定還是有人在繼續歧視的,我期望這種人越少越好。
記:您怎麼看待影視劇中故意醜化同志的事情?
梅:我很抗拒将同志身份和反派形象發生聯系,因為任何行業、任何取向的群體,都會有壞人,而非因為你是同志,所以你就是壞人,這種故意塑造同志就是壞人的刻闆印象的做法,我極力反對。
這段采訪,從梅豔芳和同志的相處經曆,到她身邊朋友對同志是否包容,然後上升到整個香港社會環境對同志群體的态度,最後回歸到演員對同志角色的看法。
從内到外,從個人到群體,從社會到行業,360度無死角拷問。
而梅姐應對自如,思路清晰,邏輯嚴密,回答滴水不漏,絲毫不落口實,在這種幾乎沒有任何提前準備的場合下,梅豔芳能做到這樣高水平的回應,足見其對同志群體的力挺發自本心。
這些如今看來依然振聾發聩的肺腑之言,堪稱前衛,充分體現出梅姐對同志群體的包容和尊重。
3、為什麼我們懷念梅豔芳
說回一開始的演唱會,
那是她離世45天前,人生最後一場演唱會。
演唱會上,阿梅說:“夕陽很美,黃昏很美,但一眨眼便會過去,所以我們要把握每分每秒。”
她那麼珍重、那麼不舍地唱完,在舞台上轉身告别,留下了香港人心中最難忘的背影。
2003年12月30日,她離開了我們。
香港星光大道上,豎立起梅豔芳的一尊銅像,底座上書劉德華題的四個字:香港女兒。
香港藝壇代有人才出,但能在香港星光大道上立銅像的明星,隻有她和李小龍。
這個世界從不缺少巨星,卻再也不會有第二個梅豔芳。
我們為什麼愛梅豔芳?
她童年凄慘,情路坎坷,年紀輕輕罹患絕症。
雖然命途多舛,但她用自己的生命能量,煉造出高貴靈魂,留下無數高光時刻,印證一座城與一個時代的輝煌。
站在台上叛逆不羁、光芒萬丈,私下為人有情有義,對家人不離不棄、對朋友豪爽仗義,為同志群體撐腰呐喊,對晚輩提攜照顧,強撐病體發起慈善晚會,還有深厚的家國情懷。
她的光芒從來都不隻在音樂、電影和舞台裡,更在那呼喚包容的仁心、一腔孤勇、一身俠氣。
她是香港的女兒,是踐行大愛和平等的義士。
短短40年,她活出了幾世的絢爛。
風華絕代尤可見,世間再無梅豔芳。
緬懷梅姐,感謝她對同志群體的支持。